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学人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 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时间:2024-03-30 08:54:58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点击:

编者按: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学校自2012年起,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在全国率先实施由导学团队主导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凝练出“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的导学团队“三好三有”建设标准,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好三有”导学思政育人体系,培育出一大批“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为充分发挥优秀导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在“西电学人”专栏下,推出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策划的《耕耘》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展示相关团队在师德师风传承、导学关系培育、管理体系构建、培养模式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激励带领全校导学团队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努力培养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 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

特约通讯员卢红曼通讯员霍学浩 王艺涵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21年,国内首套乳腺专用平板式PET-光学双模成像设备研制成功,并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北京301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完成了150余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可协助医生对乳腺癌进行早期精确诊断,还可对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目前,该设备已提交三类医疗产品注册证申请,待正式投入临床使用后,有望更好地实现乳腺癌的早诊早治及疗效评估。该设备的研发团队正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

近年来,团队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科技仪器设备国产化”战略为导向,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雄厚基础和专业优势,瞄准“医工结合”行业发展方向,创新开展先进诊疗技术与设备研发,为重大疾病早诊早治提供新手段,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团队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和所在学科特色,探索出“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团队人才济济 获多项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当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形式,引进了国家级人才田捷教授,并以田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中心下设三个研究小组,分别是分子影像研究组、神经影像研究组和指纹研究组。

当时,分子影像研究组的责任导师为梁继民教授,在梁教授指导的众多研究生中,有一位是来自河北秦皇岛的陈雪利。日后,他将接过梁教授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的负责人。

2009年,为了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健康发展,学校在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院聚焦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深度融合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分子影像、神经影像、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

2018年,由梁继民教授牵头,学院整合相关方向的导师和研究生,组建了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梁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

2020年,梁继民教授调任电子工程学院,陈雪利教授成为团队继任负责人。

陈雪利教授在第六届光学青年科学家学术年会作报告

陈雪利本硕博均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阶段师从高新波教授,是当年分子影像研究组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

如今,陈雪利已成长为西电华山学者领军教授(培育)、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省部级人才。他还同时兼任空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澳门大学杰出访问学者、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先进医学影像团队党支部书记(省级样板支部),先进诊疗技术与装备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市跨尺度生命信息智能感知与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陈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分子影像技术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科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课题(结题优秀)、国科金面上项目3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

作为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先进诊疗技术与设备研发。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团队已成长为拥有15名教师和70余名研究生,具备一定规模、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团队。

多年来,团队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师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团队教师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人才称号,包括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电华山学者“工程型菁英人才”等。在教学领域,团队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校级优质教学质量一等奖和二等奖、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坚持“个性化培养、示范性引领、开放性交流”育人理念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始终将研究生培养作为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革故鼎新,凝练出“个性化培养、示范性引领、开放性交流”的育人理念。

陈雪利教授解释说,个性化培养是指,团队在分配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时,会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充分考虑同学们本科期间的专业背景和实践情况。“一般在研一上学期,团队就会根据研究生的自身情况,为他们确定个性化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实施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不合适,还会再调整。”

示范性引领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优秀教师和优秀研究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比如,团队会在每年年底,向在工程或学术方面表现优秀的研究生,以及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的研究生颁发荣誉证书等奖励,通过表彰先进,发挥优秀研究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开放性交流是指,通过内外交流的方式,让研究生知悉团队内部不同方向的研究内容及进展,并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激发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前瞻性和紧迫感。

通过这样的育人理念,团队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的医工交叉型复合人才。

陈雪利教授与研究生讨论研究课题

“简单来说,我们希望培养的研究生既要能从事西电传统优势学科中偏软的部分,比如计算、编程等,也要能从事医学仪器硬的部分。所以,我们给同学们安排的课题绝大多数都是这种软硬结合的,再加上不同层级的生物医学应用。”陈雪利教授解释说。

在这一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团队不断总结研究生培养经验,优化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出“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的特色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融合:“内部整合+外部联合”助推人才培养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大集体,既有从事电子信息专业的,也有从事生物技术和光学技术专业的,在同类学科中属于规模较大的团队。这既是团队的优势,也给团队研究生培养带来了较大挑战。

针对师生基数大、专业背景多样等特点,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优势,扬长避短,倡导“多融合”。

“多融合”主要是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的方式,以资源共享促进合作共赢。

2021年9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业务交流讨论会在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举行,谢晖老师以“理工类课程思政实践”为题,给团队教师做了精彩报告。

报告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谢晖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多年以来从事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让我非常受益。”陈丹老师感言道。

这是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内部整合”的一项重要举措。

团队举办“教师业务交流讨论班”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团队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共促进的团队建设思路,从2021年9月起,先后举办7期不同主题的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共促进系列特色活动暨业务交流讨论班。

讨论班上,团队里的教学能手、海归教授等纷纷登台,围绕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科研及成果转化、研究生学术生涯规划等主题进行分享,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在研究生层面,团队要求不同课题组的同学加强交流,鼓励大家主动了解其他小组和学科门类的知识,相互熟悉、相互沟通,更好地促进整个团队的协同研究工作,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为此,团队会不定期组织“医学影像前沿交叉论坛研究生学术讨论班”,为团队内不同课题组的研究生搭建沟通桥梁和分享平台。

“每次讨论班,我们会让研究生自己报名,之后从中遴选两名不同年级、不同方向的同学,每人做30分钟左右的学术报告。”陈雪利教授介绍说,报告内容一般是介绍自己的课题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导师们会对汇报内容进行指导,同学们也会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

通过不同学科背景导师的现场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帮助研究生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题解决方案。

2023年10月,“第五届智能医学影像与生物光子学学术论坛”在西电南校区召开。

来自澳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10所院校的11名优秀学者以“智能医学影像+生物光子学”为主题,从分子探针、成像方法、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分享。

论坛还设立了“研究生学术分享分论坛”,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的12名研究生依次进行了课题成果展示。现场有9位相关领域专家对报告进行点评,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研究生投稿也以海报形式进行展示,专家通过现场问询等方式进行打分,评选出优秀海报奖。

这是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外部联合”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2019年起,团队每年举办“智能医学影像学术论坛”,邀请本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主旨报告,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论坛设置多个分主题,并面向研究生征稿。与会专家会对所有研究生稿件进行评比,遴选优秀论文作者作口头报告,并就汇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指点。

“这个论坛最初主要是我们团队在办。2022年,我校物理学院加入进来,与我们联合主办。2023年,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加入进来。”陈雪利教授介绍说,通过举办该论坛,不仅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搭建了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提升了西电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与物理学院的知名度和学科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为研究生展示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让大家有机会接触到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聆听大咖们带来的学术盛宴。

提起该论坛第一次举办时的情景,团队博士生杜戈涛记忆犹新。“这个论坛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们和优秀学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口才,因为要在那么多人面前将自己的报告阐述好,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第五届论坛举办时,正值博士生张娇娇论文开题。论坛邀请的专家学者中有四五位都与她的研究方向相关,这些学者组成了她论文开题的专家团队。开题时,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论文进行指导,打开了她的研究思路。论坛上,聆听其他研究生的精彩报告,更让她了解了同行们的研究动态,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的“多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了导师与导师之间、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推动了多种知识、多种人才、多种方法、多种研究手段的交叉融合,实现了仅靠个人无法完成的团队目标,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汇通,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强育人:以先进文化引领研究生成长

先进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为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依托教师和研究生党支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团队文化建设,以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素养培育为核心,打造和谐奋进的团队文化。

2023年6月,团队教师党支部联合研究生党支部前往西安市博物院,开展以“深化教育改革、传承传统文化、凝心铸魂淬党性”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活动中,师生了解了千年长安的建都史和发展史,感受了古城的璀璨文化,提升了党性修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团队师生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加油!加油!”六月仲夏的远望谷体育馆,助威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如此热烈的氛围中,师生纷纷登场、同台竞技,综合接力赛、羽毛球团体对抗赛、篮球对抗赛火热进行。

这是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举办的“影像杯”球类趣味赛。通过激情四射的团队体育活动,不仅提升了师生的身心素质和运动技能,更激发了师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在2023届毕业研究生即将离校之际,团队举办了隆重的毕业欢送会,庆祝大家顺利完成学业,步入人生新的征程。

欢送会上,毕业生分享了读研期间的成长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导师三年来耐心指导的感谢。团队师生也纷纷为毕业生送上祝福和期望。

“团队给我们定制了印有LOGO的纪念T恤,由我们各自的指导老师颁发并合影留念。从老师手中接过纪念T恤时,我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祝福和期望。”团队2023届毕业生刘瑞表示。

这些都是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团队文化建设的缩影。

团队举办毕业生欢送会

陈雪利教授介绍说,团队积极探索将“支部建在团队上”,分别成立了先进医学影像教师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依托两个支部,团队定期开展学习教育和文体活动,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

在思政教育方面,团队积极推动党建与科研工作融合互促,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比如,组织师生观看热映的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汪锋故居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引领研究生提升思想水平,增强党性修养,树牢科技报国之志。

在文化建设层面,团队每年都会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加入的同学快速了解并融入团队。每逢毕业季,团队还会举办毕业生欢送会,并邀请院领导参加,为同学们营造满满的仪式感。

此外,团队已连续举办三届“影像杯”球类趣味赛,比赛项目都是由研究生主导策划,极大增强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团队专门定制了一个“流动奖杯”,在每一届冠军之间传承,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与荣誉感。

为了强健师生体魄,增进师生感情,每周三晚上,团队都会预约远望谷体育馆的篮球场和羽毛球场,鼓励大家走出实验室,走进运动场。

这项活动从2020年起,坚持至今,只要科研工作不是特别紧迫,都会如期举行。作为团队负责人,陈雪利教授只要不出差都会参加,在畅快淋漓的运动中,与同学们强健体魄,增进彼此了解。

在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的影响带动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其他导学团队纷纷效仿借鉴:每周三,学院师生一起在体育馆开展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形成了积极阳光的文化氛围。

每逢年底,团队还会举办年终总结暨迎新年会,师生们一起唱歌、朗诵、表演相声和小品,尽展才艺,一派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

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增进了各课题组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重实践:以科研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坚持以重大项目和实际需求为牵引,以科研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将科研训练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需环节,安排每一位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促进学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团队承担的国家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陈雪利教授介绍说,团队先后承担了医学仪器研发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4项。“这些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研究生的广泛参与。”

2023年,陈雪利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首款用于消化道肿瘤检查与诊断的跨尺度多模态消化内镜”即将结题,该仪器的性能测试、临床试验及现场验收,均需在西京医院进行。

期间,两位博士生和陈雪利教授连续多天披星戴月,往返于西京医院和学校之间,进行设备测试,最终使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团队研发的“多模态内镜设备”在西京医院临床试用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十分考验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还要与医生有足够深度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工科学生来说还是挺有挑战性的。”陈雪利教授说,在临床实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两例患者的试验结果与期望完全相反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他与研究生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才确保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通过深度参与国家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团队还通过表彰先进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每年的年终总结会上,团队会为一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研究生颁发不同的奖项。

“以前主要是对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的研究生进行奖励。自2020年起,团队增设了工程类成果奖项,主要表彰对平台建设或系统研发作出贡献的研究生,以突出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陈雪利教授介绍说。

团队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或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共有15名研究生获批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近40人参与“互联网+”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获得“互联网+”大赛国际赛道国家级银奖1项,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各类竞赛省级金奖3项、银奖7项、铜奖1项。

申报项目或参加比赛时,从撰写项目申请到开展课题研究,从整理实验数据到完成结题报告,全部由研究生主持,导师只在必要环节予以指点。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反复实验的过程,就是深层次、多角度思考和挖掘所学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更锻炼了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团队还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科普活动和科技助农工作,先后与周至“痴农人”、商洛学院和蒲城金银花基地对接,多次深入种植基地考察,将自主研发的“贝塞尔光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果蔬农残检测、糖量检测和中药质量控制,建立了基于贝塞尔光拉曼光谱的金银花提取物有效成分定量检测技术,并联合苏州一家公司开发了金银花无醇免洗抑菌凝胶,以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赴蒲城金银花基地调研

通过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更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同学们把科学研究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争做“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优秀人才。

“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极大提升了团队的育人水平,促进了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明确“三点要求” 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共有15名教师,其中14人为研究生导师。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团队要求导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把握方向。同学们刚从本科阶段跨入研究生阶段时,对科研缺乏深入的认知,必须由导师或责任老师为其把握课题方向。而对于课题的具体规划和实施细节,应鼓励研究生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导师或责任老师在与研究生讨论课题时,不仅要让他们清楚课题“怎么做”,还要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做”,明白自己的研究能够解决相关领域的什么问题。

二是深度参与。导师要深度参与研究生的课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同学们一起开展研究。同时,要经常与研究生进行交流讨论,确保每周或每两周有一次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要求责任老师每周与他所指导的研究生见面交流,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科研进展。”陈雪利教授介绍说,在科研方面,师生按照课题方向划分为多个小组,团队要求各小组每周召开组会,导师与研究生一起讨论课题进展。

团队还按照课题方向将党支部划分为多个师生联合学习小组,把支部学习与小组组会结合起来,在探讨研究课题的同时,强化师生理论武装。

三是积极肯定。导师对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果、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等,要及时给予反馈。尤其要及时肯定同学们取得的科研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这对研究生非常重要,能够显著提升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成就感。

团队师生参加户外团建活动

既是学业上的引路人也是生活中的良师诤友

在陈雪利教授眼中,和谐的导学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导师既要成为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也应是学生生活中的良师诤友。

“在指导研究生开展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写作时,导师应该是严肃认真的。而在学习之外的生活中,导师应该和研究生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陈雪利教授说。

在这种和谐导学关系培育理念的引领下,团队导师在科研上严谨勤勉,积极为研究生答疑解惑,只要同学们有创新想法,就努力为其创造实现环境。生活中,他们则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于无数细微之处温暖着、关怀着大家。

博士生张娇娇的导师是陈雪利教授。在她眼里,陈教授既是一位严师,在学习和科研上对大家严格要求;又像一位家长,时刻关注着团队大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

“在科研方面,陈老师经常为我们指导实验思路。他鼓励我们多进实验室,要求每周至少在实验室工作四五天。他常说,只有在系统上多进行探究和摸索,才能明白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不能光坐在那里空想。”张娇娇说。

陈雪利教授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陈教授在指导论文时的严谨细致让她印象深刻。她记得第一次写英文论文时,陈教授虽然吐槽了她的英文写作水平,却没有直接将论文退回让她自己修改,而是耐心细致地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批注和修订。有些内容,她写得比较口语化,陈教授会帮她修改成更专业的表达术语。再次拿到论文时张娇娇发现,整篇论文从头到尾都被陈教授做了细致的批注和修改,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陈教授身上勤勉、自律的优良品质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张娇娇。陈教授经常教导同学们:“要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就,必须付出100%的认真与努力。”

团队规定每周要工作六天,他首先以身作则做到。尽管需要做科研、指导研究生、处理团队各种事务,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同学们发给他的PPT和论文,他都会抽出时间认真指导和修改,处理完常常已是深夜十一二点。

生活中,陈教授像兄长和朋友一般。虽然团队师生基数比较大,但他会尽力关注到每一个人。他在所指导的课题组设立了“励志奖”,专门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却自强不息的研究生,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

“在学校因新冠疫情封校时,同学们缺少生活物资,陈老师安排专人进行统计,并统一给大家购买。”张娇娇说,当时任胜寒老师看到封校后,同学们吃水果都成问题,便从校外给大家带了好几次,每次都是一大兜,同学们发自肺腑地感动,在团队里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博士生贺礼的导师是朱守平教授。本科期间,朱教授给贺礼上过《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在如今绝大多数老师都用PPT授课的情况下,他是贺礼在大学期间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用粉笔写板书的老师。

这个看似很小的细节,却深深感染了贺礼,让他感受到了朱教授对待教学的认真态度。因此,在读研选导师时,他毫不犹豫投入朱教授门下。

进入团队后,朱教授朴实低调、严谨认真、平易近人的品质,如无声的细雨悄悄地浸润着贺礼的心灵,影响着他的价值观。

“朱老师虽然已经是学院副院长了,但平时衣食住行都非常朴素,从来不讲究吃穿,和大家相处时也非常平易近人。”贺礼说,通过每周的组会和日常面对面交流,朱教授将这些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组内所有研究生,课题组也形成了踏实肯干的科研氛围。

朱守平教授与毕业生合影

在科研上,朱教授非常注重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交流互鉴,他经常鼓励同学们在组会上相互提问和交流。他时常劝慰同学们:“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要想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必须依靠持续地努力与奋斗。”他不光这样要求研究生,同时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深夜11时,当博士生走出实验室结束一天充实的工作时,常常会在电梯口碰到同样刚刚忙完工作的朱守平教授。每逢周末,他至少会来办公室加班一天,面对面指导同学们的科研工作。论文开题前一周,他会找每位同学围绕开题报告和PPT的准备情况,认真讨论一两个小时,精益求精。

除了在科研上的严格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朱守平教授对研究生关怀有加。疫情期间,朱教授会邀请春节无法返乡的研究生到自己家里,师生一起包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热闹温暖的新年。

课题组“小老师”们认真勤勉的工作态度,也让贺礼深为感动。有一次,他的论文距离提交仅剩一周。由于时间紧迫,他每天下午一吃完饭,就到王艺涵副教授办公室去,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

王老师从公式字体是否应采用斜体,到科技英语的表达是否专业,逐字逐句认真修改,连着好几天都忙到凌晨一两点才结束。当时,王老师还住在校外,每天工作结束后,只能披星戴月赶回家中。

“我们导师平时非常关心同学们的科研进展和生活状态。”说起导师詹勇华教授,博士生杜戈涛面露崇敬之情,“每周开组会,詹老师不仅会跟大家交流课题进展,还会抽时间找每位同学谈心,大家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忙想办法。”

“詹老师每次都是亲自帮我修改论文,而且非常细致,都是逐字逐句修改,甚至一个英文单词有没有使用复数这样的小细节,他都不会忽略掉。”杜戈涛说,自己以前写论文时,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在詹教授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影响下,他现在也养成了十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研习惯。

詹教授经常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有一次,团队接到一个新项目,杜戈涛心里没底,担心自己做不了。看到他有畏难情绪,詹教授就鼓励他:“没事,你放心大胆去做,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有了导师的鼓励做后盾,他做科研的信心更足了。

在单调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詹教授还会带领研究生去爬山、聚餐,在青山绿水、欢声笑语中,为同学们重新注入满满活力。如果有研究生遇到烦心事,詹教授也会主动聊天谈心,给予暖心的关怀与指导,帮助大家舒心解困。

导师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团队严谨的科研作风、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多次获国际学术会议旅行资助奖

秉承“打造卓越执行力团队、共创合作与互赢平台”的发展理念,践行“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先后培养出一大批医学影像研究领域的优秀研究生。

团队研究生先后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次、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次、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0人次。

其中,博士生杨德富荣获2次国际学术会议旅行资助奖和1次国家奖学金;博士生曹欣荣获3次国家奖学金、1次国际学术会议旅行资助奖、1次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和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生王楠以第一作者在综合类国际顶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西电首篇完全本土完成的论文;硕士生王鑫宇以第一作者(共同)在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Photonics Research上发表论文。

王楠博士在国际顶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研究成果

团队研究生毕业后多数投身生命健康领域,逐渐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学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多人进入迈瑞、联影等企业,以及西京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从事研发工作。

科学研究方面,团队聚焦生命健康,服务医学仪器国产化战略,开展先进诊疗技术与设备研究。

在重点专科诊断领域,团队研发了国内首套乳腺专用平板式PET—光学双模成像设备,用于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定量评估,已通过质量检验院检测,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150余例,已提交申请三类医疗产品注册证。

同时,团队研发了首款用于消化道肿瘤检查与诊断的跨尺度多模态消化内镜,已通过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在西京医院开展人体临床试验,弥补了临床电子内镜仅观察形态学变化的缺陷。

在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团队研制了大视野高分辨率大动物CT系统,分辨率比临床螺旋CT高3倍。2022年底,该系统已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装机,服务于发改委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团队研制的CT系统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装机

同时,团队研发的全军首套特因岗位人员数字化训练与增强设备已服务两家军内单位。

据统计,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子课题,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共6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项,部分专利已成功应用和转让。

此外,团队还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图片 16.png

团队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征衣未解再跨鞍,策马扬鞭启新程!未来,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将继续聚焦国家在生命健康,尤其是在科研仪器设备国产化方面的战略部署,不断开展跨尺度生命信息的智能感知与调控技术及设备研发。同时,团队还将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开展以MPI为代表的新型智能检测与调控技术研究,积极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期解决更多生命健康领域的现实需求!

导学团队简介: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负责人陈雪利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三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编号NO.0306。

上一条: 青年教师白宁宁: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下一条: 王小兵:站稳讲台,把教书育人的事干好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 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发布时间:2024-03-30 08:54:58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点击: 我要评论:
T| T

编者按: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学校自2012年起,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在全国率先实施由导学团队主导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凝练出“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的导学团队“三好三有”建设标准,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好三有”导学思政育人体系,培育出一大批“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为充分发挥优秀导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在“西电学人”专栏下,推出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策划的《耕耘》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展示相关团队在师德师风传承、导学关系培育、管理体系构建、培养模式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激励带领全校导学团队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努力培养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 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

特约通讯员卢红曼通讯员霍学浩 王艺涵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21年,国内首套乳腺专用平板式PET-光学双模成像设备研制成功,并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北京301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完成了150余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可协助医生对乳腺癌进行早期精确诊断,还可对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目前,该设备已提交三类医疗产品注册证申请,待正式投入临床使用后,有望更好地实现乳腺癌的早诊早治及疗效评估。该设备的研发团队正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

近年来,团队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科技仪器设备国产化”战略为导向,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雄厚基础和专业优势,瞄准“医工结合”行业发展方向,创新开展先进诊疗技术与设备研发,为重大疾病早诊早治提供新手段,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团队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和所在学科特色,探索出“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团队人才济济 获多项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当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形式,引进了国家级人才田捷教授,并以田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中心下设三个研究小组,分别是分子影像研究组、神经影像研究组和指纹研究组。

当时,分子影像研究组的责任导师为梁继民教授,在梁教授指导的众多研究生中,有一位是来自河北秦皇岛的陈雪利。日后,他将接过梁教授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的负责人。

2009年,为了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健康发展,学校在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院聚焦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深度融合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分子影像、神经影像、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

2018年,由梁继民教授牵头,学院整合相关方向的导师和研究生,组建了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梁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

2020年,梁继民教授调任电子工程学院,陈雪利教授成为团队继任负责人。

陈雪利教授在第六届光学青年科学家学术年会作报告

陈雪利本硕博均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阶段师从高新波教授,是当年分子影像研究组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

如今,陈雪利已成长为西电华山学者领军教授(培育)、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省部级人才。他还同时兼任空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澳门大学杰出访问学者、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先进医学影像团队党支部书记(省级样板支部),先进诊疗技术与装备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市跨尺度生命信息智能感知与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陈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分子影像技术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科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课题(结题优秀)、国科金面上项目3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

作为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先进诊疗技术与设备研发。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团队已成长为拥有15名教师和70余名研究生,具备一定规模、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团队。

多年来,团队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师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团队教师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人才称号,包括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电华山学者“工程型菁英人才”等。在教学领域,团队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校级优质教学质量一等奖和二等奖、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坚持“个性化培养、示范性引领、开放性交流”育人理念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始终将研究生培养作为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革故鼎新,凝练出“个性化培养、示范性引领、开放性交流”的育人理念。

陈雪利教授解释说,个性化培养是指,团队在分配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时,会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充分考虑同学们本科期间的专业背景和实践情况。“一般在研一上学期,团队就会根据研究生的自身情况,为他们确定个性化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实施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不合适,还会再调整。”

示范性引领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优秀教师和优秀研究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比如,团队会在每年年底,向在工程或学术方面表现优秀的研究生,以及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的研究生颁发荣誉证书等奖励,通过表彰先进,发挥优秀研究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开放性交流是指,通过内外交流的方式,让研究生知悉团队内部不同方向的研究内容及进展,并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激发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前瞻性和紧迫感。

通过这样的育人理念,团队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的医工交叉型复合人才。

陈雪利教授与研究生讨论研究课题

“简单来说,我们希望培养的研究生既要能从事西电传统优势学科中偏软的部分,比如计算、编程等,也要能从事医学仪器硬的部分。所以,我们给同学们安排的课题绝大多数都是这种软硬结合的,再加上不同层级的生物医学应用。”陈雪利教授解释说。

在这一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团队不断总结研究生培养经验,优化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出“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的特色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融合:“内部整合+外部联合”助推人才培养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大集体,既有从事电子信息专业的,也有从事生物技术和光学技术专业的,在同类学科中属于规模较大的团队。这既是团队的优势,也给团队研究生培养带来了较大挑战。

针对师生基数大、专业背景多样等特点,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优势,扬长避短,倡导“多融合”。

“多融合”主要是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的方式,以资源共享促进合作共赢。

2021年9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业务交流讨论会在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举行,谢晖老师以“理工类课程思政实践”为题,给团队教师做了精彩报告。

报告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谢晖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多年以来从事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让我非常受益。”陈丹老师感言道。

这是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内部整合”的一项重要举措。

团队举办“教师业务交流讨论班”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团队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共促进的团队建设思路,从2021年9月起,先后举办7期不同主题的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共促进系列特色活动暨业务交流讨论班。

讨论班上,团队里的教学能手、海归教授等纷纷登台,围绕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科研及成果转化、研究生学术生涯规划等主题进行分享,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在研究生层面,团队要求不同课题组的同学加强交流,鼓励大家主动了解其他小组和学科门类的知识,相互熟悉、相互沟通,更好地促进整个团队的协同研究工作,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为此,团队会不定期组织“医学影像前沿交叉论坛研究生学术讨论班”,为团队内不同课题组的研究生搭建沟通桥梁和分享平台。

“每次讨论班,我们会让研究生自己报名,之后从中遴选两名不同年级、不同方向的同学,每人做30分钟左右的学术报告。”陈雪利教授介绍说,报告内容一般是介绍自己的课题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导师们会对汇报内容进行指导,同学们也会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

通过不同学科背景导师的现场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帮助研究生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题解决方案。

2023年10月,“第五届智能医学影像与生物光子学学术论坛”在西电南校区召开。

来自澳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10所院校的11名优秀学者以“智能医学影像+生物光子学”为主题,从分子探针、成像方法、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分享。

论坛还设立了“研究生学术分享分论坛”,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的12名研究生依次进行了课题成果展示。现场有9位相关领域专家对报告进行点评,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研究生投稿也以海报形式进行展示,专家通过现场问询等方式进行打分,评选出优秀海报奖。

这是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外部联合”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2019年起,团队每年举办“智能医学影像学术论坛”,邀请本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主旨报告,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论坛设置多个分主题,并面向研究生征稿。与会专家会对所有研究生稿件进行评比,遴选优秀论文作者作口头报告,并就汇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指点。

“这个论坛最初主要是我们团队在办。2022年,我校物理学院加入进来,与我们联合主办。2023年,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加入进来。”陈雪利教授介绍说,通过举办该论坛,不仅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搭建了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提升了西电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与物理学院的知名度和学科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为研究生展示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让大家有机会接触到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聆听大咖们带来的学术盛宴。

提起该论坛第一次举办时的情景,团队博士生杜戈涛记忆犹新。“这个论坛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们和优秀学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口才,因为要在那么多人面前将自己的报告阐述好,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第五届论坛举办时,正值博士生张娇娇论文开题。论坛邀请的专家学者中有四五位都与她的研究方向相关,这些学者组成了她论文开题的专家团队。开题时,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论文进行指导,打开了她的研究思路。论坛上,聆听其他研究生的精彩报告,更让她了解了同行们的研究动态,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的“多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了导师与导师之间、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推动了多种知识、多种人才、多种方法、多种研究手段的交叉融合,实现了仅靠个人无法完成的团队目标,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汇通,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强育人:以先进文化引领研究生成长

先进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为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依托教师和研究生党支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团队文化建设,以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素养培育为核心,打造和谐奋进的团队文化。

2023年6月,团队教师党支部联合研究生党支部前往西安市博物院,开展以“深化教育改革、传承传统文化、凝心铸魂淬党性”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活动中,师生了解了千年长安的建都史和发展史,感受了古城的璀璨文化,提升了党性修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团队师生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加油!加油!”六月仲夏的远望谷体育馆,助威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如此热烈的氛围中,师生纷纷登场、同台竞技,综合接力赛、羽毛球团体对抗赛、篮球对抗赛火热进行。

这是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举办的“影像杯”球类趣味赛。通过激情四射的团队体育活动,不仅提升了师生的身心素质和运动技能,更激发了师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在2023届毕业研究生即将离校之际,团队举办了隆重的毕业欢送会,庆祝大家顺利完成学业,步入人生新的征程。

欢送会上,毕业生分享了读研期间的成长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导师三年来耐心指导的感谢。团队师生也纷纷为毕业生送上祝福和期望。

“团队给我们定制了印有LOGO的纪念T恤,由我们各自的指导老师颁发并合影留念。从老师手中接过纪念T恤时,我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祝福和期望。”团队2023届毕业生刘瑞表示。

这些都是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团队文化建设的缩影。

团队举办毕业生欢送会

陈雪利教授介绍说,团队积极探索将“支部建在团队上”,分别成立了先进医学影像教师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依托两个支部,团队定期开展学习教育和文体活动,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

在思政教育方面,团队积极推动党建与科研工作融合互促,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比如,组织师生观看热映的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汪锋故居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引领研究生提升思想水平,增强党性修养,树牢科技报国之志。

在文化建设层面,团队每年都会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加入的同学快速了解并融入团队。每逢毕业季,团队还会举办毕业生欢送会,并邀请院领导参加,为同学们营造满满的仪式感。

此外,团队已连续举办三届“影像杯”球类趣味赛,比赛项目都是由研究生主导策划,极大增强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团队专门定制了一个“流动奖杯”,在每一届冠军之间传承,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与荣誉感。

为了强健师生体魄,增进师生感情,每周三晚上,团队都会预约远望谷体育馆的篮球场和羽毛球场,鼓励大家走出实验室,走进运动场。

这项活动从2020年起,坚持至今,只要科研工作不是特别紧迫,都会如期举行。作为团队负责人,陈雪利教授只要不出差都会参加,在畅快淋漓的运动中,与同学们强健体魄,增进彼此了解。

在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的影响带动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其他导学团队纷纷效仿借鉴:每周三,学院师生一起在体育馆开展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形成了积极阳光的文化氛围。

每逢年底,团队还会举办年终总结暨迎新年会,师生们一起唱歌、朗诵、表演相声和小品,尽展才艺,一派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

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增进了各课题组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重实践:以科研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坚持以重大项目和实际需求为牵引,以科研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将科研训练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需环节,安排每一位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促进学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团队承担的国家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陈雪利教授介绍说,团队先后承担了医学仪器研发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4项。“这些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研究生的广泛参与。”

2023年,陈雪利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首款用于消化道肿瘤检查与诊断的跨尺度多模态消化内镜”即将结题,该仪器的性能测试、临床试验及现场验收,均需在西京医院进行。

期间,两位博士生和陈雪利教授连续多天披星戴月,往返于西京医院和学校之间,进行设备测试,最终使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团队研发的“多模态内镜设备”在西京医院临床试用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十分考验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还要与医生有足够深度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工科学生来说还是挺有挑战性的。”陈雪利教授说,在临床实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两例患者的试验结果与期望完全相反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他与研究生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才确保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通过深度参与国家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团队还通过表彰先进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每年的年终总结会上,团队会为一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研究生颁发不同的奖项。

“以前主要是对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的研究生进行奖励。自2020年起,团队增设了工程类成果奖项,主要表彰对平台建设或系统研发作出贡献的研究生,以突出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陈雪利教授介绍说。

团队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或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共有15名研究生获批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近40人参与“互联网+”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获得“互联网+”大赛国际赛道国家级银奖1项,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各类竞赛省级金奖3项、银奖7项、铜奖1项。

申报项目或参加比赛时,从撰写项目申请到开展课题研究,从整理实验数据到完成结题报告,全部由研究生主持,导师只在必要环节予以指点。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反复实验的过程,就是深层次、多角度思考和挖掘所学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更锻炼了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团队还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科普活动和科技助农工作,先后与周至“痴农人”、商洛学院和蒲城金银花基地对接,多次深入种植基地考察,将自主研发的“贝塞尔光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果蔬农残检测、糖量检测和中药质量控制,建立了基于贝塞尔光拉曼光谱的金银花提取物有效成分定量检测技术,并联合苏州一家公司开发了金银花无醇免洗抑菌凝胶,以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赴蒲城金银花基地调研

通过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更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同学们把科学研究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争做“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优秀人才。

“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极大提升了团队的育人水平,促进了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明确“三点要求” 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共有15名教师,其中14人为研究生导师。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团队要求导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把握方向。同学们刚从本科阶段跨入研究生阶段时,对科研缺乏深入的认知,必须由导师或责任老师为其把握课题方向。而对于课题的具体规划和实施细节,应鼓励研究生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导师或责任老师在与研究生讨论课题时,不仅要让他们清楚课题“怎么做”,还要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做”,明白自己的研究能够解决相关领域的什么问题。

二是深度参与。导师要深度参与研究生的课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同学们一起开展研究。同时,要经常与研究生进行交流讨论,确保每周或每两周有一次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要求责任老师每周与他所指导的研究生见面交流,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科研进展。”陈雪利教授介绍说,在科研方面,师生按照课题方向划分为多个小组,团队要求各小组每周召开组会,导师与研究生一起讨论课题进展。

团队还按照课题方向将党支部划分为多个师生联合学习小组,把支部学习与小组组会结合起来,在探讨研究课题的同时,强化师生理论武装。

三是积极肯定。导师对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果、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等,要及时给予反馈。尤其要及时肯定同学们取得的科研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这对研究生非常重要,能够显著提升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成就感。

团队师生参加户外团建活动

既是学业上的引路人也是生活中的良师诤友

在陈雪利教授眼中,和谐的导学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导师既要成为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也应是学生生活中的良师诤友。

“在指导研究生开展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写作时,导师应该是严肃认真的。而在学习之外的生活中,导师应该和研究生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陈雪利教授说。

在这种和谐导学关系培育理念的引领下,团队导师在科研上严谨勤勉,积极为研究生答疑解惑,只要同学们有创新想法,就努力为其创造实现环境。生活中,他们则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于无数细微之处温暖着、关怀着大家。

博士生张娇娇的导师是陈雪利教授。在她眼里,陈教授既是一位严师,在学习和科研上对大家严格要求;又像一位家长,时刻关注着团队大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

“在科研方面,陈老师经常为我们指导实验思路。他鼓励我们多进实验室,要求每周至少在实验室工作四五天。他常说,只有在系统上多进行探究和摸索,才能明白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不能光坐在那里空想。”张娇娇说。

陈雪利教授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陈教授在指导论文时的严谨细致让她印象深刻。她记得第一次写英文论文时,陈教授虽然吐槽了她的英文写作水平,却没有直接将论文退回让她自己修改,而是耐心细致地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批注和修订。有些内容,她写得比较口语化,陈教授会帮她修改成更专业的表达术语。再次拿到论文时张娇娇发现,整篇论文从头到尾都被陈教授做了细致的批注和修改,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陈教授身上勤勉、自律的优良品质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张娇娇。陈教授经常教导同学们:“要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就,必须付出100%的认真与努力。”

团队规定每周要工作六天,他首先以身作则做到。尽管需要做科研、指导研究生、处理团队各种事务,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同学们发给他的PPT和论文,他都会抽出时间认真指导和修改,处理完常常已是深夜十一二点。

生活中,陈教授像兄长和朋友一般。虽然团队师生基数比较大,但他会尽力关注到每一个人。他在所指导的课题组设立了“励志奖”,专门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却自强不息的研究生,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

“在学校因新冠疫情封校时,同学们缺少生活物资,陈老师安排专人进行统计,并统一给大家购买。”张娇娇说,当时任胜寒老师看到封校后,同学们吃水果都成问题,便从校外给大家带了好几次,每次都是一大兜,同学们发自肺腑地感动,在团队里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博士生贺礼的导师是朱守平教授。本科期间,朱教授给贺礼上过《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在如今绝大多数老师都用PPT授课的情况下,他是贺礼在大学期间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用粉笔写板书的老师。

这个看似很小的细节,却深深感染了贺礼,让他感受到了朱教授对待教学的认真态度。因此,在读研选导师时,他毫不犹豫投入朱教授门下。

进入团队后,朱教授朴实低调、严谨认真、平易近人的品质,如无声的细雨悄悄地浸润着贺礼的心灵,影响着他的价值观。

“朱老师虽然已经是学院副院长了,但平时衣食住行都非常朴素,从来不讲究吃穿,和大家相处时也非常平易近人。”贺礼说,通过每周的组会和日常面对面交流,朱教授将这些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组内所有研究生,课题组也形成了踏实肯干的科研氛围。

朱守平教授与毕业生合影

在科研上,朱教授非常注重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交流互鉴,他经常鼓励同学们在组会上相互提问和交流。他时常劝慰同学们:“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要想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必须依靠持续地努力与奋斗。”他不光这样要求研究生,同时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深夜11时,当博士生走出实验室结束一天充实的工作时,常常会在电梯口碰到同样刚刚忙完工作的朱守平教授。每逢周末,他至少会来办公室加班一天,面对面指导同学们的科研工作。论文开题前一周,他会找每位同学围绕开题报告和PPT的准备情况,认真讨论一两个小时,精益求精。

除了在科研上的严格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朱守平教授对研究生关怀有加。疫情期间,朱教授会邀请春节无法返乡的研究生到自己家里,师生一起包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热闹温暖的新年。

课题组“小老师”们认真勤勉的工作态度,也让贺礼深为感动。有一次,他的论文距离提交仅剩一周。由于时间紧迫,他每天下午一吃完饭,就到王艺涵副教授办公室去,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

王老师从公式字体是否应采用斜体,到科技英语的表达是否专业,逐字逐句认真修改,连着好几天都忙到凌晨一两点才结束。当时,王老师还住在校外,每天工作结束后,只能披星戴月赶回家中。

“我们导师平时非常关心同学们的科研进展和生活状态。”说起导师詹勇华教授,博士生杜戈涛面露崇敬之情,“每周开组会,詹老师不仅会跟大家交流课题进展,还会抽时间找每位同学谈心,大家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忙想办法。”

“詹老师每次都是亲自帮我修改论文,而且非常细致,都是逐字逐句修改,甚至一个英文单词有没有使用复数这样的小细节,他都不会忽略掉。”杜戈涛说,自己以前写论文时,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在詹教授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影响下,他现在也养成了十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研习惯。

詹教授经常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有一次,团队接到一个新项目,杜戈涛心里没底,担心自己做不了。看到他有畏难情绪,詹教授就鼓励他:“没事,你放心大胆去做,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有了导师的鼓励做后盾,他做科研的信心更足了。

在单调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詹教授还会带领研究生去爬山、聚餐,在青山绿水、欢声笑语中,为同学们重新注入满满活力。如果有研究生遇到烦心事,詹教授也会主动聊天谈心,给予暖心的关怀与指导,帮助大家舒心解困。

导师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团队严谨的科研作风、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多次获国际学术会议旅行资助奖

秉承“打造卓越执行力团队、共创合作与互赢平台”的发展理念,践行“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先后培养出一大批医学影像研究领域的优秀研究生。

团队研究生先后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次、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次、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0人次。

其中,博士生杨德富荣获2次国际学术会议旅行资助奖和1次国家奖学金;博士生曹欣荣获3次国家奖学金、1次国际学术会议旅行资助奖、1次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和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生王楠以第一作者在综合类国际顶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西电首篇完全本土完成的论文;硕士生王鑫宇以第一作者(共同)在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Photonics Research上发表论文。

王楠博士在国际顶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研究成果

团队研究生毕业后多数投身生命健康领域,逐渐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学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多人进入迈瑞、联影等企业,以及西京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从事研发工作。

科学研究方面,团队聚焦生命健康,服务医学仪器国产化战略,开展先进诊疗技术与设备研究。

在重点专科诊断领域,团队研发了国内首套乳腺专用平板式PET—光学双模成像设备,用于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定量评估,已通过质量检验院检测,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150余例,已提交申请三类医疗产品注册证。

同时,团队研发了首款用于消化道肿瘤检查与诊断的跨尺度多模态消化内镜,已通过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在西京医院开展人体临床试验,弥补了临床电子内镜仅观察形态学变化的缺陷。

在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团队研制了大视野高分辨率大动物CT系统,分辨率比临床螺旋CT高3倍。2022年底,该系统已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装机,服务于发改委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团队研制的CT系统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装机

同时,团队研发的全军首套特因岗位人员数字化训练与增强设备已服务两家军内单位。

据统计,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子课题,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共6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项,部分专利已成功应用和转让。

此外,团队还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图片 16.png

团队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征衣未解再跨鞍,策马扬鞭启新程!未来,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将继续聚焦国家在生命健康,尤其是在科研仪器设备国产化方面的战略部署,不断开展跨尺度生命信息的智能感知与调控技术及设备研发。同时,团队还将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开展以MPI为代表的新型智能检测与调控技术研究,积极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期解决更多生命健康领域的现实需求!

导学团队简介:

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负责人陈雪利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三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编号NO.0306。

责任编辑:冯毓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