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学习参考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学习参考】抓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四个维度
时间:2017-12-25 08:58:24来源:《学习参考》2017年第7期点击:

抓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四个维度

刘 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兴创新之风的时代,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心入脑的源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破解“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问题,就必须从思维转向、机制优化、路径回归和载体呈现四个维度精准发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转向“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教育中的一种“共生性存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全面、真实、平等、双向互动,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确定和超越, 即由单极性主体走向交互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这一重要论述掷地有声地重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间性转向正是立足于这一本质,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现实要求。

一是明确双主体身份。主体间性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接受模式的统一,二者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要落实“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育人要求是一致的”,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和责任,按照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要求,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同时,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样,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有独立主体性和主体性人格,要注重发挥其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自我创新意识。不能把学生看作承载知识的容器,要善于发现和分析每个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积极主动地协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完善,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自觉能动地解决问题、自我意识地创新创造,实现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二是建构交往式情境。主体间性把交往作为实现教育的基本过程,把对话作为交往实践的途径和形式。教师与学生不是“主客二分”,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者,双方呈现出一对一的接受、此消彼长的理解和互动沟通的平衡关系。交往式情境更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构成的“期待视野”。在教育过程中要构建起“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交往机制,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独立选择中的认同与接受,从而建立教育的具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论是课堂教书育人,还是课外教育引导,都要构建恰当的“情理结构”,在对话交往中充分体现和表达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交流,把工作做进学生的内心。

三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生活世界是发展主体间性的必由之路和实践基础。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时期,我国也处于持续对外开放和不断深化改革之中,海量信息潮水般涌入大学校园,师生思想伴随时代脉搏跳跃波动。所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客观面对的、不容回避的现实。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可见,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前提。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间性转向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考虑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只有聚焦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才能有效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优化“提档升级”

任何一项工作,在理念思维确立之后,机制往往成为决定工作成效的关键性制约因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高校把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长效化上。

一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化、责任化、制度化。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党委。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抓住工作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环节和举措,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规范,明确责任分解,把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到办学育人全过程。要强化“一盘棋”意识,建立起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定期协调会商、谋划攻关、齐抓共管的统筹、协调、推动机制,建立起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要牵住“牛鼻子”,聚焦关键环节、重点任务、突出问题,按照教育部党组“六个坚持”的部署要求,建立责任清单,强化任务分工,编制任务手册,采取台账销号式督查考核,聚力共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要注重实践育人等。“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哪一位教师的职责、也不是哪一门课的任务,更不是哪一些活动的环节,而应该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集成、大会战。高校要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启动教改工程,遴选示范项目,鼓励教师把知识传授同价值引领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教学之中。要在贯穿融入上想办法,充分挖掘和运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主题教育、文化活动、典型宣传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师生学习和工作中,融入到校园日常生活里。要在合力育人上做文章,不断增强党政管理干部、教学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育人意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校内外知名人士等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三是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专门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着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在工作中应该扮演好思想的先锋、理论的能手、文化的使者和网络的达人四种角色。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强化“四个意识”,夯实“四个自信”,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在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劝学、促学”的要求,加强学习,践行学、思、行、悟,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不断提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高校也要选好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动力,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思想意识的发源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诉求就是回归生活世界,以生活化的方式实现教育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这一论断,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明确指向。

一是走近师生让思想动起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创设体验情境,渗透社会热点,以问题意识引导教学,以互动讨论启发思考,以理论讲授释疑解惑,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健全师生思想动态采集分析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师生思想状况和发展诉求。主动回应师生聚焦的热点问题,关注时代社会形势变迁下师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需要,采取平等沟通、交流和对话等方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积极推进教代会和学代会改革,扩大师生对学校事务的民主参与,增强师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二是话语转换让关系近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要说话、发表见解、说明道理。空话、套话、大话、假话的不接地气和理论、政策的空洞宣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就必须针对师生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着力构建立足中国、融通世界、贴近生活的话语体系,说青年的话、说知识分子的话、说现代的话,拉近师生距离,与他们对话,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想法,习惯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话语体系。要打破传统的单向、线性传递模式,摒弃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发出更具道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更能打动人、说服人和改变人的声音。

三是互联网+让工作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让工作活起来就应该在尊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从工作思路、机制、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上进行优化变革,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增强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能把网络仅仅作为师生的“出气筒”,发挥好裂变式、双向交互式的优势,开通“教育超市”,植入“热点辩论台”,以议题设置引领话语主导,以校园故事回应师生诉求,引导网络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呈现“融合表达”

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生态的深刻变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融合表达,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根本遵循。

一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推进网络思政。要推进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建设,把综合性门户网站、专题性学术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互动性学生社区、移动性“两微一端”等优质网络资源汇聚起来,成立融媒体中心,构建网站集群,建立新媒体矩阵,探索建设基于大数据、云平台技术满足师生需求的校园互动社区。全面推进“易班”和教育部高校网络文化专项(试点)建设。做到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要统筹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引导校园各类媒体与主流舆论导向同向同行。构建“主流叙述”,引导师生多看主流、关注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把思想行为关切点落脚到立德树人和成长成才上来,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空间。

二是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融合推进以文化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关键是培养出一流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持从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来推进文化育人。把国际化列入到学校办学理念和战略发展规划中,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校风格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发挥校情校史、校园精神、校训校歌育人作用,抓住典礼仪式、节庆纪念、品牌活动等节点,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用心用情给学生讲好“身边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四个正确认识”,实现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实施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工程,持续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扶持和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推进实践育人。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着力点”,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坚持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构建通识基础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综合素质实践三大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分制,探索国际组织实习、科研项目见习新机制。常态化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和“微公益”志愿服务,强化校地、校企合作,鼓励师生将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资助项目、竞赛活动、实训基地“三类型平台”,提供创业实训、模拟创业、孵化创业“三层次扶持”,强化政府支持、学校推动、社会参与的“三维度保障”,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11月16日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条:【学习参考】开启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征程
下一条:【学习参考】思政工作 在高校牢牢扎根

【学习参考】抓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7-12-25 08:58:24来源:《学习参考》2017年第7期点击:我要评论:

抓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四个维度

刘 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兴创新之风的时代,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心入脑的源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破解“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问题,就必须从思维转向、机制优化、路径回归和载体呈现四个维度精准发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转向“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教育中的一种“共生性存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全面、真实、平等、双向互动,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确定和超越, 即由单极性主体走向交互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这一重要论述掷地有声地重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间性转向正是立足于这一本质,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现实要求。

一是明确双主体身份。主体间性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接受模式的统一,二者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要落实“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育人要求是一致的”,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和责任,按照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要求,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同时,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样,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有独立主体性和主体性人格,要注重发挥其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自我创新意识。不能把学生看作承载知识的容器,要善于发现和分析每个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积极主动地协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完善,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自觉能动地解决问题、自我意识地创新创造,实现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二是建构交往式情境。主体间性把交往作为实现教育的基本过程,把对话作为交往实践的途径和形式。教师与学生不是“主客二分”,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者,双方呈现出一对一的接受、此消彼长的理解和互动沟通的平衡关系。交往式情境更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构成的“期待视野”。在教育过程中要构建起“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交往机制,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独立选择中的认同与接受,从而建立教育的具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论是课堂教书育人,还是课外教育引导,都要构建恰当的“情理结构”,在对话交往中充分体现和表达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交流,把工作做进学生的内心。

三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生活世界是发展主体间性的必由之路和实践基础。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时期,我国也处于持续对外开放和不断深化改革之中,海量信息潮水般涌入大学校园,师生思想伴随时代脉搏跳跃波动。所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客观面对的、不容回避的现实。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可见,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前提。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间性转向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考虑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只有聚焦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才能有效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优化“提档升级”

任何一项工作,在理念思维确立之后,机制往往成为决定工作成效的关键性制约因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高校把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长效化上。

一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化、责任化、制度化。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党委。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抓住工作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环节和举措,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规范,明确责任分解,把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到办学育人全过程。要强化“一盘棋”意识,建立起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定期协调会商、谋划攻关、齐抓共管的统筹、协调、推动机制,建立起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要牵住“牛鼻子”,聚焦关键环节、重点任务、突出问题,按照教育部党组“六个坚持”的部署要求,建立责任清单,强化任务分工,编制任务手册,采取台账销号式督查考核,聚力共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要注重实践育人等。“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哪一位教师的职责、也不是哪一门课的任务,更不是哪一些活动的环节,而应该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集成、大会战。高校要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启动教改工程,遴选示范项目,鼓励教师把知识传授同价值引领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教学之中。要在贯穿融入上想办法,充分挖掘和运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主题教育、文化活动、典型宣传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师生学习和工作中,融入到校园日常生活里。要在合力育人上做文章,不断增强党政管理干部、教学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育人意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校内外知名人士等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三是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专门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着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在工作中应该扮演好思想的先锋、理论的能手、文化的使者和网络的达人四种角色。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强化“四个意识”,夯实“四个自信”,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在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劝学、促学”的要求,加强学习,践行学、思、行、悟,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不断提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高校也要选好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动力,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思想意识的发源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诉求就是回归生活世界,以生活化的方式实现教育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这一论断,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明确指向。

一是走近师生让思想动起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创设体验情境,渗透社会热点,以问题意识引导教学,以互动讨论启发思考,以理论讲授释疑解惑,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健全师生思想动态采集分析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师生思想状况和发展诉求。主动回应师生聚焦的热点问题,关注时代社会形势变迁下师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需要,采取平等沟通、交流和对话等方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积极推进教代会和学代会改革,扩大师生对学校事务的民主参与,增强师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二是话语转换让关系近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要说话、发表见解、说明道理。空话、套话、大话、假话的不接地气和理论、政策的空洞宣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就必须针对师生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着力构建立足中国、融通世界、贴近生活的话语体系,说青年的话、说知识分子的话、说现代的话,拉近师生距离,与他们对话,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想法,习惯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话语体系。要打破传统的单向、线性传递模式,摒弃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发出更具道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更能打动人、说服人和改变人的声音。

三是互联网+让工作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让工作活起来就应该在尊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从工作思路、机制、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上进行优化变革,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增强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能把网络仅仅作为师生的“出气筒”,发挥好裂变式、双向交互式的优势,开通“教育超市”,植入“热点辩论台”,以议题设置引领话语主导,以校园故事回应师生诉求,引导网络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呈现“融合表达”

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生态的深刻变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融合表达,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根本遵循。

一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推进网络思政。要推进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建设,把综合性门户网站、专题性学术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互动性学生社区、移动性“两微一端”等优质网络资源汇聚起来,成立融媒体中心,构建网站集群,建立新媒体矩阵,探索建设基于大数据、云平台技术满足师生需求的校园互动社区。全面推进“易班”和教育部高校网络文化专项(试点)建设。做到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要统筹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引导校园各类媒体与主流舆论导向同向同行。构建“主流叙述”,引导师生多看主流、关注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把思想行为关切点落脚到立德树人和成长成才上来,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空间。

二是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融合推进以文化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关键是培养出一流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持从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来推进文化育人。把国际化列入到学校办学理念和战略发展规划中,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校风格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发挥校情校史、校园精神、校训校歌育人作用,抓住典礼仪式、节庆纪念、品牌活动等节点,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用心用情给学生讲好“身边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四个正确认识”,实现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实施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工程,持续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扶持和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推进实践育人。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着力点”,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坚持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构建通识基础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综合素质实践三大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分制,探索国际组织实习、科研项目见习新机制。常态化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和“微公益”志愿服务,强化校地、校企合作,鼓励师生将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资助项目、竞赛活动、实训基地“三类型平台”,提供创业实训、模拟创业、孵化创业“三层次扶持”,强化政府支持、学校推动、社会参与的“三维度保障”,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11月16日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格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