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news@mail.xidian.edu.cn。联系电话:81891716。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抗战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之情,我们将陆续对抗战老战士进行访谈,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刘国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采访/刘建伟 冷静 李梦鹤文字整理/冷静
人物简介:
刘国梁,男,1930年7月出生,北京市人,教授。1949年7月赴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参军。1953年毕业并留校,1957年到清华大学进修半年,随后回校继续任教。主要从事的有微波与毫米波通信方面的科研工作,参与研发了我国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毫米波接力机、遥控作业移动式机器人,并分别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995年离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陕西省通信学会微波通信委员会委员。
从国立高工到西电
记者:您当时是怎样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
刘国梁:来西电之前,在北京读书。从北京市阜外北礼士路小学毕业后到北京市三中初中学习。1947年7月起,在国立北京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国立高工)学习,二年级肄业。国立高工原有机械、电机、矿冶和电信四个科,我在电信科。解放后该校为华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接管。1949年7月初重工业部部长刘鼎来校宣布电信科停办,该科把学生介绍到军委工程学校参军学习,地点在张家口。是否去参军自行决定,要和家长商量好。不愿去的,自谋出路。当时我父亲在北京西直门车站工作,是火车司机,他与车站军代表交换意见,军代表立即表示,这是好事,应该支持。就这样,父母亲表示同意我去参军了。
当时愿意去参军的,电信科两个年级的学生有30人报名。很快部队派代表赵某来校,向大家说明了情况:张家口才解放不久,生活比较艰苦,要大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不打仗,组织大家继续学习专业课;如果打仗,就可能分配到野战部队。到那时再根据情况由组织决定,要求大家随时做好思想准备。
我们是1949年7月19日到达张家口的。刚到时人数不多,暂时先组织复习高中课程。我们最先接触的干部是王德明同志。1949年9月由全国各地来的人,差不多都到齐了。军委工校宣布,全校分三个部,以后学通信的分在一部。另外两个部为二部、三部,学其它内容。军委工校校长是曹祥仁,后来由李涛接任。一部主任是孙俊人,副主任韩克树。学员有6个大队,来自全国各地。北京来的,是来自革大、华大、南下工作团等,再就是来自国立高工。其它地方来的有华东军大及其通校、华北电专以及西南通校的学员等等。
自1949年9月起,开始组织进行政治学习,主要内容是学习毛主席著作、时事政策,听形势报告和分组讨论。目的是学习国际、国内形势,认清人民军队的本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懂得如何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要忘记人民。许多领导干部作报告时都强调,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40到50个中农一年的劳动收入,要求学员不要忘本。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政治学习期间一个大队分为3个中队,下面再分若干个小组。我被分在20中队,中队长是关震。经过半年的学习,普遍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政治学习学到1950年4月。最后每个人写一份思想总结,以巩固学习成果。
到1950年5月,学校组织了一次文化基础测试。根据原来的基础和测试成绩,进行分班,准备学习专业内容。当时军队首长王诤来校宣布,一部学员根据文化水平,分为工程班和机务班(即后来的大专班)。班相当于系,军委工校一部下设若干个班,班以下分为区队。
我被分到工程甲班,下设17区队和18区队。17区队学有线电工程专业,18区队学无线电工程专业。另有一个工程乙班,下设15区队和16区队,也分别学习有线电工程专业和无线电工程专业,有线和无线专业都按四年制大学本科计划大纲学习。由于学习时间太紧,不够四年,确定不放寒暑假。假期时间,都用来上课。为此,不准谈恋爱,不准请假回家,要集中精力,把各门课程学好。那时在部队过的是供给制生活,虽然说生活艰苦,但是,真正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同志之间都做到了互帮互助,生活是愉快的。自从1949年参军后,一直到1955年都没有请过假,没有回过家。
1952年6月学校一部升级,扩大编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院长周维,学院分为无线电工程系,有线电工程系、雷达工程系和外语系等。教师则分别成立了若干个教研室,(当时称教授会)。另外还有一个实习工厂和一个图书馆。
我们一部分同学由无线电工程班毕业后,根据外语方面人员的需要,没有分配工作。被调到外语系,学习俄语近一年。准备做翻译工作,至1953年9月毕业,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候补期半年,到现在已经入党62年。从参军到现在,可以说完全是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把我培养教育长大的。
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受到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教育,以及后来的工作,使我对人民解放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大学校。我原来只是想为家里谋生挣钱。由于提高了思想觉悟,才懂得了为什么要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都应该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坚守工作岗位,服从组织分配,努力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军委工校的领导,还是后来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的领导,甚至高层领导,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例如,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的生病了,我们院领导孙俊人,韩克树都曾给我们代过课。讲课都是高水平,受到我们全班同学的热烈欢迎与称赞。根据需要,要修复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几千瓦的大型电台,院长亲自到现场讲解修复它的意义,指导教师、学员如何修复,以及说明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平时学院领导也是经常到教室、实验室、教研室、车间,与教师、学员、工人等亲切交谈,了解有什么困难。高层领导来学院视察时,也都到过实验室、学员宿舍,与教师、学员交换意见。除此之外,部分学院领导还被分到教研室党小组与教师一起过党组织生活。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学院领导及高层领导经常深入一线和现场,为广大干部师生树立了榜样,让我们受到了深刻教育。
正因为多年受到了党和人民军队的教育,懂得了应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和当好一名干部,所以在自己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初期,有许多事情不知道该怎样做,便注意向自己的领导和老师学习。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以及科研工作,学习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学习他们钻研业务的精神,也因此得到了许多的帮助。我也以此启发自己的学生,教育学生。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了。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学完俄语后,工作任务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确定留校任教,分配到了无线电接收机教研室。到教研室后,先是翻译B·И·西福罗夫著的《无线电接收设备》(俄语)一书,因页数较多,分上、中、下三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从1955年开始一方面翻译书,一方面参加教学工作。1957年9月派我到清华大学进修,听苏联专家讲课,学习 “微波多路通信”,时间半年多。1958年4月返回,回来后先是与实习工厂张伟吉同志合作,试制晶体管,已初步试制出样品,非常令人高兴。后因半导体材料短缺,中途停止。
1959年底,3系专业范围扩大,成立了新专业,被调到3系任四专业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至1962年,由于学院专业发生变化,又调回专业基础教研室。以后,一直作教学工作,讲授无线电接收设备、晶体管电路、微波多路通信、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以及概率论等课程。再就是指导研究生,给研究生讲授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课程。与此同时,与荣昆壁,任华生等同志合编了一本电子工业部工科电子类统编教材《卫星通信》(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经我校教材处上报,被评为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后来又与荣昆壁同志合编了包括数字卫星通信内容的统编教材《卫星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应出版社约稿,又编写了一本科技参考书《卫星通信及地面站设备》(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1966年4月,全校集体转业。更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在本校工作。从参军入伍起,先后在我校任学员、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专业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以及通信教研室主任等职。
我是从1995年9月开始离休的。从1949年7月参军到现在,已在学校度过了67年。对过去的学习、教学以及科研工作,有许多事情都是非常值得怀念的。
勤苦攻关做科研
记者:您参加过哪些科研工作?
刘国梁:在我的记忆中,我校的科研工作是从1958年开始的,都是在五楼(北校区主楼)开展工作。在这之前学校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较多。自1980起西电电波传播教研室对毫米波传播特性作了大量研究测试,以后逐步扩展,研究毫米波通信。参加人员也开始增加通信专业的教师,加入课题组。当时在一系主任郭梯云教授的推荐和鼓励下,我参加了毫米波通信的研究,这时课题组有肖景明、张栋国、王大明、任华生、乔利民和我,已达到6人。初始阶段还有刘保庆等。因此,要感谢郭主任对我的信任和鼓励。
毫米波通信的研究,曾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由于电子工业部和校科研处领导的支持,帮助和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进展还是比较快的。经两年多的时间,解决了毫米波通信技术中的不少问题,有了明显的进展。主要是完成了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各种实验和测试,研制成功了毫米波通信技术性能样机和后来的毫米波接力机。
自1993年4月起,开始研制中国科学院项目,“遥控作业移动式机器人无线电通讯系统,”至1994年5月完成了研制工作,通过了鉴定。除此之外,从1990年1月至1992年10月参加过由梁昌洪教授主持并与四川广元华昌机械厂合作研制的“8GHz小容量数/模兼容微波通信机”的研制工作。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您的科研成果吗?
刘国梁:参加过的科研项目多数是微波通信方面的工作,大致情况如下:
1.毫米波(8mm)通信机的研究。它是电子工业部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毫米波通信技术性能样机,为我国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谓毫米波,指的是频率(30-300)GHz的电波。与频率对应的波长是(10-1)毫米。由于它的频率高、波长短,用于通信系统,可用频带宽,通信容量大。用毫米波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相同尺寸的天线,与用低波段相比,因为波束窄,不易被发现和探测到,因而隐蔽性好,利于保密。在八十年代国外已用于雷达和通信领域。
在我国,毫米波通信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西电研制出的毫米波通信技术性能样机,当时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研制过程中,电波研究室从毫米波传播特性与测试方面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研制出8毫米波纹喇叭馈源、双工器、毫米波宽带调制器等方面的成果。这些都是在国外对我国封锁禁运的条件下进行的。西电研制的性能样机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后来研制成功的还有低噪声前置中放、与混频器连接电路,以及解调器等也具有一定特色。上述成果,都为毫米波通信机的研究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西电研制成功的毫米波通信技术性能样机,是经两年多时间完成的。在这过程中,为了解决传输不同信号时可能遇到的接口电路、性能指标要求、测试方法、测试仪表等各项问题,先后去通信学院、机场、电力勘察设计院、供电局、通信部队增音站等地进行了大量测试和十多次在校外进行的现场试验。证明该机设计方案合理,研制是成功的。在毫米波通信实用功能方面,它可传输960路载波电话和小容量数字电话或一路彩色电视。
该毫米波通信技术性能样机研制成功后,陕西日报、人民日报等均作了报道,“我国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研制成功”。在这基础上,曾将该性能样机运至北京有关展览会上作了展览,到电子工业部作了演示。此后,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展览会期间曾有几批日本人来了解情况,并要求打开机箱,想了解样机的内部情况。不过,都被我们的同志予以拒绝。
该性能样机通过鉴定后,经上报、审核,被电子工业部评定为“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不久,总参通信部派人来西电科大做了调研。并提出为他们研制生产正式样机。为了能达到使用要求,他们提出了技术条件,并与西电签订了研制生产毫米波接力机的合同。要求生产的毫米波接力机可与同轴电缆对接,传输300/960路载波电话信号,或一路彩色电视。并可传输小容量(2048Kb/s)数字电话,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毫米波接力机。
2.毫米波接力机。它也是电波传播与通信两教研室的有关同志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开发出的项目。在研制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经两年多的时间研制出了毫米波接力机。后经总参通信部研究确定,它由电子工业部20所加工生产。至1989年,我们利用该接力机样机开赴野外现场进行了各项试验,数次做传输960路载波电话信号的传输测试与通话试验。结果表明,传输质量良好。样机通过例行试验后,根据总参通信部的要求,先后用汽车运输至1000公里外的黄河和淮河岸边,作过河同轴电缆抢通试验。如上所述,由于西电课题组对该接力机进行测试时已注意和解决了正式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达到了技术条件规定的要求,因而做到了一次试验成功。
这里所说的过河电缆抢通试验,是指原来工作正常的过河(例如黄河或淮河等)的长途通信电缆(可能超过1000公里),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故障,造成通信中断,不能正常工作了。这时,要求迅速以无线通信方式工作的毫米波接力机,代替发生故障的一段电缆,保障长途通信的畅通。作过河电缆抢通试验的目的,是考查毫米波接力机的技术性能,抢通过河电缆的能力。并测试以毫米波接力机抢通后,长途通信线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及通话质量。
第一次作过河电缆抢通试验是在黄河边进行的。其大致情况和步骤如下:第一步。将毫米波接力机运至指定地点,开箱验机,检查测试。目的是检查经长途运输的毫米波接力机,其性能有无变化。结果表明,开箱加电后毫米波接力机工作稳定正常。第二步,将两套毫米波接力机A,B(这里A表示第一套机,两部端机以A1、A2表示。B表示第二套机,两部端机以B1, B2表示)。分别都拉开数公里距离,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工作正常。第三步,将两套毫米波接力机的两部端机A2、B2在河岸上连结成接力状态工作。将两套端毫米波接力机的另外两部端机A1,B1运至河的对岸。两套接力机的4部端机均加电工作。检查工作状态正常无误后,将端机A1与去掉一段故障电缆后的长途电缆的一端相连接;将端机B1与去掉一段故障电缆后的长途电缆的另一端相连接(见图)。
长途通信电缆
最后,进行长途通信线路的性能指标测试,并进行长途通话试验。结果表明,线路工作正常,通话质量良好。全部抢通实验工作告一段落,共耗时1个多小时(因为原长途通信电缆是正常工作,并正在使用的电缆,限定实验时间要小于1.5小时),符合规定要求。
在黄河边以毫米波接力机进行过河电缆抢通试验后,总参通信部主管部门领导讲话表示“……虽然还有不足之处,但过河电缆抢通了。经长途通话试验,通话质量良好,试验是成功的……”(大意)对整个抢通试验一次试验成功表示肯定。后来通信部给西电的来函中也表示“……你校研制的毫米波通信机在济南地区试验成功。通信部领导及国防科工委主管部门领导对此表示肯定……”
第二次以毫米波接力机进行过河电缆抢通试验是在淮河边。当时正赶上淮河发大水,大桥已被淹没。试验方法与在黄河边试验时相同,不再重复。以毫米波接力机作过淮河电缆抢通试验系统工作正常,长途通话质量良好,完成了抢通试验。
第三次试验是在某地区两小岛间,以毫米波接力机进行小容量数字电话通信试验。毫米波接力机经检查无误后,两部端机接入数字接口电路,进行数字电话通信试验。结果表明,工作正常,无串扰现象。不过,由于毫米波接力机所用体效应管振荡器性能影响,工作不够稳定,有待改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仔细分析,反复考虑,提出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和经费的限制,未能立即在毫米波接力机中进行试验。不过,该方案在另一项科研项目中经实验证明是可行的,效果很好。至于该方案的工作原理,不再赘述。
实践表明,科研工作常常是有反复的,不会一帆风顺。经常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可能出现新的问题。调试好的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也可能因其中某些器件特性或质量受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工作不稳定的现象。例如,我们研制的毫米波接力机就是如此。
应该指出,上述毫米波通信技术性能样机和毫米波接力机,包括关键器件在内,均采用国产元器件是在参考资料与测试仪表欠缺条件下完成的。吃住和工作条件也很困难。野外作业时,试验都是在帐篷内工作,如果遇到大风沙天气,参试人员满身满脸都是土,遇到雷雨天气,帐篷内到处漏雨。当时,由于天线还没配备避雷装置,所以,我们非常担心雷电把通信机及仪表打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参试教师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照常坚守在工作岗位,仔细观察毫米波接力机的工作情况和仪表显示的数据。做到了冬天不畏冰雪天气寒冷,夏天不畏天气炎热,虽然都是在现场、野外或楼顶上工作,无一人叫苦。所有参加研制工作的教师,都能一心一意地注意做好工作。大家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都是从一开始在思想上就非常明确:这一科研任务,是在国外对我国封锁禁运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一定要有志气,要冲破国外的封锁禁运。一定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我们的部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也一定要排除各种干扰,为祖国争光,完成好这一科研任务。
在毫米波接力机运至现场成功地进行完各项试验后,上级主管部门、总参通信部、使用单位和我校科研处等,组织了样机鉴定会,并经上级审核评定,该“毫米波接力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遥控作业移动式机器人”它是中国科学院863项目“智能机器人”主题中型号项目之一。它主要用于核电站乏原燃料后处理厂等环境下的设备检查、操作和维修工作。在被控端机器人与主控端之间利用无线电通讯系统进行相互联络和操作控制。
“遥控作业移动式机器人”系统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承担,共组织了五个单位——自动化所、核二院、上海科技大、哈工大、西电合作完成。在“遥控作业移动式机器人”项目中,我校承担的是无线电通讯系统,它是由一系副主任戴善荣教授接受引进的科研项目,并组织一系教师戴善荣、刘国梁、尹伟谊、龚俊、王大明、丁玉美、冯育长等同志合作完成。对该无线电通讯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是:(1)由被控端(机器人)向主控端传输3路图像和2路声音(单向传输);(2)被控端和主控端之间传输1路数据和1路声音(双向传输)数据速率>375kB(千波特);(3)配备1路勤务联络电话(双向);(4)主控端与被控端之间的通讯距离大于300米。上述设备分别安装在主控端机箱内和被控端机器人身上。
该项目于1993年5月提出的完成时间进度要求:(1)1994年4月研制出样机,通过验收;(2)1994年5月,在现场进行演示和通过鉴定。经过近11个月的工作、研制出的样机通过了验收。最后,在1994年4月至1994年5月,全部无线电通讯设备运至现场,完成了现场演示,并通过了鉴定。
该机器人鉴定会认为,“遥控作业移动式机器人”分系统属国内首创。整机性能和技术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无线电通讯部分采用微波进行多媒体通讯(图像、数据和声音),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对发展遥控机器人有重要价值。
该项目经研制、试验、测试、验收、和鉴定后,经上报审核与评定,该项目被评为“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顺便在这里指出,我们研制的“遥控作业移动式机器人无线电通讯系统”中,正好采用了为改进毫米波接力机传输数字电话有时工作不稳定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方案可行,工作稳定,效果很好。而且,在同时双向传输三路图像信号和双向传输一路数据的条件下,没有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
鉴于上述研究工作,论著、论文等工作完成的较好,经梁昌洪教授和陆心如教授推荐,校科技处上报,审核评定,刘国梁被评为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金二等奖。
追求卓越,报效祖国
记者:你能谈谈您在科研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吗?
刘国梁:当前,整个社会、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和前进,学校的教学等也必然要不断改革和提高。如果都是在总结各方面的成果编写成书籍或者资料以后再融入教学之内,显然要落后数年。因此为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所有教师和干部都要关注这一问题。要与时俱进,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动态,或直接参与有关的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任何时候都不会一帆风顺,一个科研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越是老教师,资格越老,经验越丰富,越要尽可能深入第一线。必要时要亲自动手,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带领年轻人,不断地把科研工作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记得在1987年,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在一次讲话中,说到:“丁肇中先生经常和他的助手们带着够吃一星期的面包到实验室工作,以便及时发现、了解、分析和指出科研当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要想把科研工作做好,要想做出成绩,或者说出成果,不仅要在理论上出成果,还应脚踏实地研究出一些样品或实物,以便使人们看到所得出的结论的重要性,还可直接了解该项目的应用价值。这样,才能把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扩大科研成果,使其更好地运用于国民经济或军队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不仅要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为了不断加快科研速度,尽快出新成果,接受新的项目,一定要有技术储备,才能使我们科学技术作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我们所承担的“遥控作业移动式机器人无线电通讯系统”,就是运用了8GHz微波通信机等方面成熟的技术,加快了研制进度,只用了10至11个月就完成了该项目科研任务。
许多事实都证明,部队用的科研项目,都是为了解决在战争中遇到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要求总是非常严格的。这样的项目,总是要根据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试验,检查试验的结果。最后才能做出结论,方案是否可行,设备是否可用。因此如果我们承担的是部队的项目,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对待。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的,就是任何一项新技术,常常是最先用到军事系统中的。为此,我们承担的科研项目,如果是用于军事系统,往往都是要解决难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更加深入地研究其中的细节问题,才能把科研项目完成好,符合实战要求。
像我们这样的高等学校,专业知识面比较宽,研究大型科研项目,条件更加有利。所以,我们学校主管部门领导要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国家的需要,承担和组织完成一定的大项目。当然,要完成大型项目,就要考虑如何组织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密切协作,只有这样,才可能出大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久前,电视剧《解放》全部内容播放完以后,放了一段录像。内容是建国前夕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讲话。他讲到:“明天就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是帝国主义者们总是说我们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我们中国人民一定要长自己的志气,把新中国建设好。就让那些帝国主义者们在中国人民面前发抖吧……”。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多么鼓舞人民斗志的讲话啊,联系到我们在科研当中所碰到的问题,就是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禁运,至今仍未停止,对我国一直还在进行遏制。许多事实都证明,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讲话,一定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定要为我们国家的富强贡献我们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