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记忆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西电往事】黎楠:上善若水 九十载淡泊人生路
时间:2015-10-22 14:18:21来源:西电往事工作组点击:

前言: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news@mail.xidian.edu.cn。联系电话:81891716。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抗战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之情,我们将陆续对抗战老战士进行访谈,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黎楠:上善若水 九十载淡泊人生路

■采访/季庆阳 赵玉娟  文字整理/赵玉娟

黎楠,女,1920年出生,河南扶沟人,1939年10月参加革命。 1945年11月入党。抗战期间先后在山西决死二纵队吕梁剧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359旅奋斗剧团;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吉南军分区文工团,156师卫生部、66团指导员;建国后先后在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武汉冶金电业局,武汉冶金电业总局,电力工业部干部司,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附属小学校长,1979年离休。    

讲述这个故事时,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96岁高龄的黎楠老人安祥地坐在自家阳台上,时不时笑出声来,顺带还轻轻摇着脚,幸福地回想着那年那月的革命故事。

“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心里有些激动。”黎楠一再强调说,“我的这些事情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你们愿意听,我就说给你们听听。”

一段历史从老人的言语间悄然流泻而来。

舍家为国  立志投笔从戎

“我是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到如今已经76年了。”回忆起自己投身革命之初,黎楠仍能铭记每一个细节。

黎楠,原名单佩兰,1920年8月出生在吉鸿昌的故乡,河南扶沟县吕谭镇。她家是当地有名的财东,既有大量田产,父亲还经商做生意,家庭非常富裕。因此黎楠自小就有机会接受教育。她所读的小学就是以抗日英雄吉鸿昌所命名的。小学毕业后,黎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北仓女中读书。在这里,黎楠认识了她革命道路的启蒙者马戢武校长,结识了很多有志青年。

“北仓女中是个革命中学,校长马戢武是地下党员,他教导我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慢慢地点燃了我心中的革命火种。”

在马校长的影响和感召下,一批一批的有志青年选择保家卫国,先后有四批青年学生舍家为国,奔赴延安。

1938年,黎楠第一次离开家,和同学结伴去延安,才走到许昌,就被父亲抓回了家。回家后,她就被父母锁在家中,虽然给父母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父母还是坚决不同意。

1939年,黎楠和五位同学结伴,第二次离家出走,奔赴延安。

这一走就是9年,直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黎楠和家里开始书信联系,才得知,在她走后的两年,母亲因为思女心切,终日哭泣,最后精神崩溃,得了精神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这也成为黎楠终生的遗憾。

苦中作乐 革命情谊比金贵

1939年,黎楠和同学从河南出发,辗转陕西、山西,渡过黄河,到达山西吕梁石楼县,找到了部队,加入了吕梁决死二纵队,分配在机要科担任译电员,正式参加了革命。

“在晋西北期间,是我现在回忆起来最幸福的时光,那里真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在党的领导下,大家对革命理想有着至高追求,同志之间感情深厚,亲如姊妹。异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我竟没有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幸福。”

1939年的冬天,发生了晋西南事变,黎楠跟随着所在部队从晋西南转移去了晋西北。

途中,路过临汾要渡过汾河,男同志走到河里,水没到大腿根儿,女同志个子低,水都没过腰了,淌过河水,大家的腿直接就冻成冰棍了,一走路,喀喀喀的响。

“过河后住到老百姓家,大嫂大娘就把我们女同志让到炕上,盖上棉被,还给我们烤棉裤。男同志就只能在屋外生火烤棉衣了。”

站在屋外的男同志们一个个羡慕地说:“下辈子要投胎做个女的,就可以坐在热炕上让大嫂大娘给烤衣服了”。

平时行军,大家的干粮只有炒面,就是把高粱面、玉米面、豆子等杂粮放在碾子上碾成面粉,然后在锅里炒熟的面。行军路上,饿了就拿出干粮袋掏出来一些炒面吃,渴了就比较麻烦,行军路上经常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走几里地找不到一条河,碰不到一户人家,比起挨饿,大家更难耐的是口渴。

“记得有次部队转移到一个村子,老百姓来慰问大家,给大家蒸的白面馍,我一顿就吃了六个,撑得气都喘不上来了。辣椒面、盐巴放入碗中,开水一冲,真是太好喝了。”黎楠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老乡们对她们的关心。

她总是反复提到,“那时,老百姓对战士们真是太好了,就像是自己的家人”。

在决死二纵队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黎楠至今不能释怀的事情。

“在一次部队转移途中,遭遇了一小队日本鬼子。日本鬼子占据着有利地形,埋伏在山顶,只听见枪声炮声不断,我们的部队很快就被打散了。连队有一个14岁的小通讯员和我一起往前跑,他太小了,腿上没劲,跑不动,他就抓着马尾巴,让马儿拉着他往前跑,就在我们要跑到安全的地方时,一颗流弹打中了他,瞬间,他就倒在了我的身边,我想伸手过去扶住他都来不及。血很快就流了一地。后来警卫连同志绕到了山后,我们前后两面夹击敌人,最后把这队小鬼子给消灭掉了,可是,小通讯员却再也没有醒过来。想起小通讯员勤快、可爱的样子,想起他帮我们传递文件时自豪的表情,想起他不让大家叫他的名字,只让我们叫他‘小通讯员’,我的心,真是撕心裂肺的痛啊。”

叙述到当年伤痛的记忆,老人眼中婆娑着泪水。过了许久,老人重新抬起头,手拍着胸口、叹着气说:“每每想起牺牲的战友,心里就难过。”

来到延安 加入359旅

在工作中,部队领导发现黎楠唱歌非常好听,是难得的女高音,1939年,黎楠被调到决死二纵队吕梁剧社工作,成为了一名文艺战士。1940年,黎楠被调到鲁迅艺术学院训练班学习。她随着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克服艰难险阻,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到达延安后,我心里那个兴奋啊,无以言表。”时至今日,老人依然难掩心中的兴奋。

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学习结束后,1942年黎楠调入三五九旅奋斗剧团,任文艺干事,表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著名的秧歌剧都是她曾加参演过的节目。

黎楠在三五九旅工作时,正值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展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慰问演出时,黎楠经常给大家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挑花篮》:“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除了平时的演出外,大家也积极参加大生产,黎楠是出了名的纺线能手,她纺的线,三根合在一起,直接就能在缝纫机上使用。每次部队需要机器使用的线,都指定让她来纺。

有一天,旅长来到剧团驻地对大家说,“每个人发三斤羊毛,只要把这三斤羊毛捻成毛线,保证大家能穿上呢子衣服”。

“我还记得,弄一个粗的木头棍儿,中间穿一个铁丝,窝一个钩儿,捻的线挂着那个钩儿,捻的够长了就绑到那个棒棒儿上。捻完后,就用延安当地的一种黑格兰树的树皮煮水染色,染出来的毛线和军装是一个颜色。最后大家真的穿上了呢子大衣。现在想来,那呢子大衣就和现在的麻包差不多。”说到此处,黎楠也忍不住呵呵大笑。    

在延安期间,黎楠在一次报告会上结识了多才多艺的马树勋同志并结为革命伴侣。马树勋同样也是一位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他从河北保定第二师范来到延安抗大学习。

“他笛子会吹,提琴会拉,写得一手好字,还弹得一手好钢琴。”谈及自己的爱人马树勋,老人难掩心中的敬佩,“我们文工团演出都是他来伴奏的。”黎楠说:“其实他比我革命觉悟更高,我的一生受他的影响很大。”

黎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经过三五九旅的大锻炼,但是由于家庭出身原因,经过党的多次甄别,她直到1945年11月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谈及在整风运动中遭受的一些不平,黎楠说:“我相信党,相信组织,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受点委屈不算什么,我相信组织一定会给予我公平。”

1945年日本投降,359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南下,一部分北上。黎楠跟随部队北上,来到了东北,出任吉南军分区文工团,66师指导员,隶属第四野战军。

在东北期间,黎楠参演了多部文艺作品。其中,在舞台剧《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中,她饰演的女主角二傻他妈,演出结束后,收到了部队同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从此,大家都称呼她为二傻妈。

一手建起曙光小学  附小师生眼中的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部队要求转业到地方,黎楠先后在汉口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武汉大冶电业局、重庆电业局工作。直到1960年,调到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曙光小学校长。

提起附小,黎楠如数家珍。

“当时附小叫做曙光小学,在学校的西南院,靠边有一排平房,最早是学校的饲养场,那就是附小最初的校址。一个校长,加上两个教员家属担任老师,我们三个人就开始筹建小学了,招生当年就招收了五个班级,150多名孩子。”

小学建校初期,正值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黎楠的身影每天穿梭在校园中,来保障每个来上学的孩子,一天三顿饭。

在担任校长期间,黎楠尽心尽力地做着每一件事情。她希望通过努力,组建一个让大家都放心的小学,为此,无论是每天放学后护送孩子到家,还是每周的家访,她总是亲力亲为,给年轻教师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里的老师、学生有任何困难,她也总会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黎楠是大家眼中当之无愧的附小第一人。

老人家中阳台窗边有一长溜的植物盆栽,约有二十多盆。各种漂亮颜色的小花盆把阳台点缀得生机盎然。

“全都是附小的老师、学生们送给我的,年年送,不想竟都送了这么多了。”

黎楠精心照料着这些小花小草,就好似照顾着当年附小的孩子们一样。

淡泊人生  大爱无疆

1964年,黎楠因病从工作一线退了下来。但这并不能阻止黎楠的热心肠,她依旧是关心他人、奉献自我。

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单宝茹,是黎楠同父异母的妹妹,她和黎楠在一起生活了近40年了,提起这个大姐,她说:“大姐真是个好人,我打心底里敬重她。”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当一辈子好人。

黎楠这一生,做过的好事大大小小无数件,每件都饱含了她心中的大爱与无私。

黎楠常说:“比起革命中牺牲的战友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太幸福了。我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黎楠自小家中富裕,她总是见不得穷人难过,小时候在家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偷”家里的东西分给穷人,只要趁着父母不在家,爬上家中粮仓的大囤,给家里的长工装满粮食,让他们带回家吃。打开家中的布匹,拿剪刀给长工扯布,让他们拿回家做衣服穿。

1976文革期间,黎楠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全家被下放到眉县的一个农场,住在当地一户农民家中,热心的黎楠,家里吃穿用的东西,总是买两份,一份直接就给房东家送去。回城后两年,房东家女主人得了癌症,来到西安看病,黎楠夫妇俩人,打着雨伞,步行去医院送饺子。还帮助他们支付了医药费。询问黎楠老人花了多少钱,她摆摆手说道:“钱不重要,人最重要。”

妹妹单宝茹转头悄悄告诉我们:“为了给房东治病,大姐和姐夫当时把自己的积蓄都花空了。”

1983年,黎楠生病住院,得知对面病房住了一个因注射青霉素过敏的女学生没人照顾,每次家人给她送饭,她都要求送两份,另一份给对面的女学生。一送就是三个多月。

说起黎楠做过的好人好事,妹妹单宝茹说:“这可是多得数不清了,经常把我们也弄得哭笑不得。”

工作后,河南、河北老家的亲戚们,凡是子女上学,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学杂费都是黎楠夫妻俩包办,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一个也不少,现在已经各自走上工作岗位的后辈们,个个都感激这个远在西安的长辈。

记得有次出门碰到一个老人乞丐,黎楠递给了他10元钱,返回来的路上,还给乞丐买了几个热乎乎的包子,又掏出10元钱,递给他。老人乞丐忙摇着手说:“大姐,给过了给过了。”她却说:“我知道,你收着。”

黎楠义务承担学校家委会的组织工作多年,组织家属工作,成立了装订组、缝纫组、馒头组等工作小组,帮助学校教员家属创收;家属院里谁家里有困难,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天天泡在别人家中解决家庭邻里矛盾,家属院里的大小事总也少不了她的身影。

汶川大地震,黎楠夫妇以各自的名义分别向灾区捐款;每年夏天,她总会请西电社区附近商户的服务员们吃西瓜;出门买菜,从来不要小商小贩找零钱,说是他们卖菜辛苦;遇到楼下放学的孩子,总会塞给他们一些糖果,楼里的孩子们都知道楼下有个“糖果奶奶”。

就连楼下的流浪猫,都喜欢这个老人,因为老人每过两天都会带着专门购买的猫粮,去看望这些小猫。

“看着它们有食吃,心里就高兴”。

如今,已经97岁的黎楠,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生活安定幸福。每天坚持读报、散步。

只要老人一出门散步,附近认识的人们都过来和她打招呼,都说:“这个老太太,是个大好人。”

老人微笑着在西电校园中颐养天年,静静地看着校园里的大孩子、小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成人,见证着西电的一点一滴改变,祝福着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上一条:【西电往事】许厚庄:我的翻译与外语教学人生
下一条:【西电往事】汤元域:回忆抗战故事

【西电往事】黎楠:上善若水 九十载淡泊人生路
发布时间:2015-10-22 14:18:21来源:西电往事工作组点击:我要评论:

前言: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news@mail.xidian.edu.cn。联系电话:81891716。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抗战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之情,我们将陆续对抗战老战士进行访谈,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黎楠:上善若水 九十载淡泊人生路

■采访/季庆阳 赵玉娟  文字整理/赵玉娟

黎楠,女,1920年出生,河南扶沟人,1939年10月参加革命。 1945年11月入党。抗战期间先后在山西决死二纵队吕梁剧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359旅奋斗剧团;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吉南军分区文工团,156师卫生部、66团指导员;建国后先后在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武汉冶金电业局,武汉冶金电业总局,电力工业部干部司,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附属小学校长,1979年离休。    

讲述这个故事时,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96岁高龄的黎楠老人安祥地坐在自家阳台上,时不时笑出声来,顺带还轻轻摇着脚,幸福地回想着那年那月的革命故事。

“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心里有些激动。”黎楠一再强调说,“我的这些事情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你们愿意听,我就说给你们听听。”

一段历史从老人的言语间悄然流泻而来。

舍家为国  立志投笔从戎

“我是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到如今已经76年了。”回忆起自己投身革命之初,黎楠仍能铭记每一个细节。

黎楠,原名单佩兰,1920年8月出生在吉鸿昌的故乡,河南扶沟县吕谭镇。她家是当地有名的财东,既有大量田产,父亲还经商做生意,家庭非常富裕。因此黎楠自小就有机会接受教育。她所读的小学就是以抗日英雄吉鸿昌所命名的。小学毕业后,黎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北仓女中读书。在这里,黎楠认识了她革命道路的启蒙者马戢武校长,结识了很多有志青年。

“北仓女中是个革命中学,校长马戢武是地下党员,他教导我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慢慢地点燃了我心中的革命火种。”

在马校长的影响和感召下,一批一批的有志青年选择保家卫国,先后有四批青年学生舍家为国,奔赴延安。

1938年,黎楠第一次离开家,和同学结伴去延安,才走到许昌,就被父亲抓回了家。回家后,她就被父母锁在家中,虽然给父母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父母还是坚决不同意。

1939年,黎楠和五位同学结伴,第二次离家出走,奔赴延安。

这一走就是9年,直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黎楠和家里开始书信联系,才得知,在她走后的两年,母亲因为思女心切,终日哭泣,最后精神崩溃,得了精神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这也成为黎楠终生的遗憾。

苦中作乐 革命情谊比金贵

1939年,黎楠和同学从河南出发,辗转陕西、山西,渡过黄河,到达山西吕梁石楼县,找到了部队,加入了吕梁决死二纵队,分配在机要科担任译电员,正式参加了革命。

“在晋西北期间,是我现在回忆起来最幸福的时光,那里真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在党的领导下,大家对革命理想有着至高追求,同志之间感情深厚,亲如姊妹。异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我竟没有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幸福。”

1939年的冬天,发生了晋西南事变,黎楠跟随着所在部队从晋西南转移去了晋西北。

途中,路过临汾要渡过汾河,男同志走到河里,水没到大腿根儿,女同志个子低,水都没过腰了,淌过河水,大家的腿直接就冻成冰棍了,一走路,喀喀喀的响。

“过河后住到老百姓家,大嫂大娘就把我们女同志让到炕上,盖上棉被,还给我们烤棉裤。男同志就只能在屋外生火烤棉衣了。”

站在屋外的男同志们一个个羡慕地说:“下辈子要投胎做个女的,就可以坐在热炕上让大嫂大娘给烤衣服了”。

平时行军,大家的干粮只有炒面,就是把高粱面、玉米面、豆子等杂粮放在碾子上碾成面粉,然后在锅里炒熟的面。行军路上,饿了就拿出干粮袋掏出来一些炒面吃,渴了就比较麻烦,行军路上经常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走几里地找不到一条河,碰不到一户人家,比起挨饿,大家更难耐的是口渴。

“记得有次部队转移到一个村子,老百姓来慰问大家,给大家蒸的白面馍,我一顿就吃了六个,撑得气都喘不上来了。辣椒面、盐巴放入碗中,开水一冲,真是太好喝了。”黎楠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老乡们对她们的关心。

她总是反复提到,“那时,老百姓对战士们真是太好了,就像是自己的家人”。

在决死二纵队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黎楠至今不能释怀的事情。

“在一次部队转移途中,遭遇了一小队日本鬼子。日本鬼子占据着有利地形,埋伏在山顶,只听见枪声炮声不断,我们的部队很快就被打散了。连队有一个14岁的小通讯员和我一起往前跑,他太小了,腿上没劲,跑不动,他就抓着马尾巴,让马儿拉着他往前跑,就在我们要跑到安全的地方时,一颗流弹打中了他,瞬间,他就倒在了我的身边,我想伸手过去扶住他都来不及。血很快就流了一地。后来警卫连同志绕到了山后,我们前后两面夹击敌人,最后把这队小鬼子给消灭掉了,可是,小通讯员却再也没有醒过来。想起小通讯员勤快、可爱的样子,想起他帮我们传递文件时自豪的表情,想起他不让大家叫他的名字,只让我们叫他‘小通讯员’,我的心,真是撕心裂肺的痛啊。”

叙述到当年伤痛的记忆,老人眼中婆娑着泪水。过了许久,老人重新抬起头,手拍着胸口、叹着气说:“每每想起牺牲的战友,心里就难过。”

来到延安 加入359旅

在工作中,部队领导发现黎楠唱歌非常好听,是难得的女高音,1939年,黎楠被调到决死二纵队吕梁剧社工作,成为了一名文艺战士。1940年,黎楠被调到鲁迅艺术学院训练班学习。她随着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克服艰难险阻,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到达延安后,我心里那个兴奋啊,无以言表。”时至今日,老人依然难掩心中的兴奋。

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学习结束后,1942年黎楠调入三五九旅奋斗剧团,任文艺干事,表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著名的秧歌剧都是她曾加参演过的节目。

黎楠在三五九旅工作时,正值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展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慰问演出时,黎楠经常给大家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挑花篮》:“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除了平时的演出外,大家也积极参加大生产,黎楠是出了名的纺线能手,她纺的线,三根合在一起,直接就能在缝纫机上使用。每次部队需要机器使用的线,都指定让她来纺。

有一天,旅长来到剧团驻地对大家说,“每个人发三斤羊毛,只要把这三斤羊毛捻成毛线,保证大家能穿上呢子衣服”。

“我还记得,弄一个粗的木头棍儿,中间穿一个铁丝,窝一个钩儿,捻的线挂着那个钩儿,捻的够长了就绑到那个棒棒儿上。捻完后,就用延安当地的一种黑格兰树的树皮煮水染色,染出来的毛线和军装是一个颜色。最后大家真的穿上了呢子大衣。现在想来,那呢子大衣就和现在的麻包差不多。”说到此处,黎楠也忍不住呵呵大笑。    

在延安期间,黎楠在一次报告会上结识了多才多艺的马树勋同志并结为革命伴侣。马树勋同样也是一位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他从河北保定第二师范来到延安抗大学习。

“他笛子会吹,提琴会拉,写得一手好字,还弹得一手好钢琴。”谈及自己的爱人马树勋,老人难掩心中的敬佩,“我们文工团演出都是他来伴奏的。”黎楠说:“其实他比我革命觉悟更高,我的一生受他的影响很大。”

黎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经过三五九旅的大锻炼,但是由于家庭出身原因,经过党的多次甄别,她直到1945年11月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谈及在整风运动中遭受的一些不平,黎楠说:“我相信党,相信组织,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受点委屈不算什么,我相信组织一定会给予我公平。”

1945年日本投降,359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南下,一部分北上。黎楠跟随部队北上,来到了东北,出任吉南军分区文工团,66师指导员,隶属第四野战军。

在东北期间,黎楠参演了多部文艺作品。其中,在舞台剧《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中,她饰演的女主角二傻他妈,演出结束后,收到了部队同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从此,大家都称呼她为二傻妈。

一手建起曙光小学  附小师生眼中的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部队要求转业到地方,黎楠先后在汉口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武汉大冶电业局、重庆电业局工作。直到1960年,调到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曙光小学校长。

提起附小,黎楠如数家珍。

“当时附小叫做曙光小学,在学校的西南院,靠边有一排平房,最早是学校的饲养场,那就是附小最初的校址。一个校长,加上两个教员家属担任老师,我们三个人就开始筹建小学了,招生当年就招收了五个班级,150多名孩子。”

小学建校初期,正值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黎楠的身影每天穿梭在校园中,来保障每个来上学的孩子,一天三顿饭。

在担任校长期间,黎楠尽心尽力地做着每一件事情。她希望通过努力,组建一个让大家都放心的小学,为此,无论是每天放学后护送孩子到家,还是每周的家访,她总是亲力亲为,给年轻教师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里的老师、学生有任何困难,她也总会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黎楠是大家眼中当之无愧的附小第一人。

老人家中阳台窗边有一长溜的植物盆栽,约有二十多盆。各种漂亮颜色的小花盆把阳台点缀得生机盎然。

“全都是附小的老师、学生们送给我的,年年送,不想竟都送了这么多了。”

黎楠精心照料着这些小花小草,就好似照顾着当年附小的孩子们一样。

淡泊人生  大爱无疆

1964年,黎楠因病从工作一线退了下来。但这并不能阻止黎楠的热心肠,她依旧是关心他人、奉献自我。

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单宝茹,是黎楠同父异母的妹妹,她和黎楠在一起生活了近40年了,提起这个大姐,她说:“大姐真是个好人,我打心底里敬重她。”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当一辈子好人。

黎楠这一生,做过的好事大大小小无数件,每件都饱含了她心中的大爱与无私。

黎楠常说:“比起革命中牺牲的战友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太幸福了。我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黎楠自小家中富裕,她总是见不得穷人难过,小时候在家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偷”家里的东西分给穷人,只要趁着父母不在家,爬上家中粮仓的大囤,给家里的长工装满粮食,让他们带回家吃。打开家中的布匹,拿剪刀给长工扯布,让他们拿回家做衣服穿。

1976文革期间,黎楠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全家被下放到眉县的一个农场,住在当地一户农民家中,热心的黎楠,家里吃穿用的东西,总是买两份,一份直接就给房东家送去。回城后两年,房东家女主人得了癌症,来到西安看病,黎楠夫妇俩人,打着雨伞,步行去医院送饺子。还帮助他们支付了医药费。询问黎楠老人花了多少钱,她摆摆手说道:“钱不重要,人最重要。”

妹妹单宝茹转头悄悄告诉我们:“为了给房东治病,大姐和姐夫当时把自己的积蓄都花空了。”

1983年,黎楠生病住院,得知对面病房住了一个因注射青霉素过敏的女学生没人照顾,每次家人给她送饭,她都要求送两份,另一份给对面的女学生。一送就是三个多月。

说起黎楠做过的好人好事,妹妹单宝茹说:“这可是多得数不清了,经常把我们也弄得哭笑不得。”

工作后,河南、河北老家的亲戚们,凡是子女上学,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学杂费都是黎楠夫妻俩包办,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一个也不少,现在已经各自走上工作岗位的后辈们,个个都感激这个远在西安的长辈。

记得有次出门碰到一个老人乞丐,黎楠递给了他10元钱,返回来的路上,还给乞丐买了几个热乎乎的包子,又掏出10元钱,递给他。老人乞丐忙摇着手说:“大姐,给过了给过了。”她却说:“我知道,你收着。”

黎楠义务承担学校家委会的组织工作多年,组织家属工作,成立了装订组、缝纫组、馒头组等工作小组,帮助学校教员家属创收;家属院里谁家里有困难,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天天泡在别人家中解决家庭邻里矛盾,家属院里的大小事总也少不了她的身影。

汶川大地震,黎楠夫妇以各自的名义分别向灾区捐款;每年夏天,她总会请西电社区附近商户的服务员们吃西瓜;出门买菜,从来不要小商小贩找零钱,说是他们卖菜辛苦;遇到楼下放学的孩子,总会塞给他们一些糖果,楼里的孩子们都知道楼下有个“糖果奶奶”。

就连楼下的流浪猫,都喜欢这个老人,因为老人每过两天都会带着专门购买的猫粮,去看望这些小猫。

“看着它们有食吃,心里就高兴”。

如今,已经97岁的黎楠,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生活安定幸福。每天坚持读报、散步。

只要老人一出门散步,附近认识的人们都过来和她打招呼,都说:“这个老太太,是个大好人。”

老人微笑着在西电校园中颐养天年,静静地看着校园里的大孩子、小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成人,见证着西电的一点一滴改变,祝福着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责任编辑:付一枫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