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学校自2012年起,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在全国率先实施由导学团队主导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凝练出“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的导学团队“三好三有”建设标准,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好三有”导学思政育人体系,培育出一大批“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为充分发挥优秀导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开设《耕耘》专栏,深入挖掘、展示相关团队在师德师风传承、导学关系培育、管理体系构建、培养模式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激励带领全校导学团队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努力培养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深耕人工智能领域“1+1+3”模式作育英才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
■特约通讯员 卢红曼 通讯员 霍学浩 闫杰熹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这样一支导学团队:
它面向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国家重大需求,深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方向,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它坚持德育为先,引导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国电科、航天科工、华为、腾讯、阿里、字节跳动、京东、百度等知名高校和企业输送了诸多优秀人才!
这支团队就是:电子工程学院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
在多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团队育人模式。

我国最早成立的多模态信息感知与处理团队之一
“只管攀登莫问高,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负责人邓成教授挂在办公室的一幅书法作品。这句话是他多年来在科研攻关道路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真实写照,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邓成教授本硕博均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12年,他受国家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跨媒体智能分析的合作研究。在那里,他接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多模态信息智能处理。
依靠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认定这个领域会在未来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自身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更加坚定了这个判断和信心。
凭借敢为人先、勇于开创新天地的精神,他毅然放弃研究多年的“多媒体信息隐藏”方向,转向这个充满挑战的新领域。
刚到纽约,他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利用全部时间,从一个算法、一篇文章开始学起。为了挤出更多学习时间,他的晚餐常常靠面包和方便面对付,每天都到凌晨两三点才回住处。
天道酬勤。凭借长时间刻苦钻研,他最终收获了同行认可,访学期间的研究成果被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ICCV录用。
回国后,他继续攀登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高峰,将研究内容从多模态信息的分析理解扩展到认知推理,并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一步步建立了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批多模态信息感知与处理团队之一。

邓成教授
邓成教授介绍说,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是一种通过整合和处理不同源信息,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信息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让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同时理解和处理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
多模态信息处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信息,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数据分析。例如,对于一个场景的理解,仅仅通过文字可能无法完全表达其全部信息,但如果结合了图片、声音等其他模态的信息,就能得到更加完整地理解。
目前,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例如,在自动驾驶场景中,车辆需要同时处理来自摄像头、雷达、GPS等多种设备的信息,才能准确导航和避难。在人机交互场景中,必须结合语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信息,才能让机器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此外,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智能监控、在线教育等领域。

在邓成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不断吸纳优秀人才,逐渐成长为一支高水平、有内涵、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团队。
团队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以“80后”和“90后”为主。团队负责人邓成教授为国家级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
团队现有博士生近20名,硕士生30余名,形成了具有“跨领域、多层次、全视角、产学研结合”的多技术融合创新团队。
科研方面,团队多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瞄准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将机器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了面向现代社会复杂场景、多域联合的跨模态信息处理技术体系。
团队深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方向,立足于严谨理论研究,着眼于复杂场景下应用落地,致力于多域联合下跨模态数据挖掘、表达、推理与应用算法研究和系统开发,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多模态表示学习、深度模型分析、视觉内容生成、知识发现推理等。
响应国家人才培养需求构建“1+1+3”导学团队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为积极响应国家对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在多年育人实践过程中,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创新建立了以“一个根本任务为指引,一种基本策略为遵循,三项主要举措为路径”的新时代“1+1+3”导学团队育人模式,将立德树人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团队获评第五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
邓成教授介绍说,一个根本任务是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团队日常管理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以德为先的团队文化氛围。
一种基本策略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选择的教育。
三项主要举措是指:团队导师坚持言传身教实现榜样育人,坚持思想互通实现心理育人,坚持关心关爱实现情感育人,三管齐下提升育人实效。
“团队中既有90年的资深博士,也有00后的硕士新人。面对这些在年龄、个性、阅历等方面差异巨大的青年学子,如何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到思想上认同、工作上服从、感情上信赖,最关键的就是抓好思想建设。”对于如何培养研究生,如何带领整个团队砥砺前行,不断取得新突破,邓成教授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他经常对团队教师说,抓思想建设,首先要统一思想,增强团队向心力;其次,要体现关爱,增强团队凝聚力;最后,要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团队战斗力。这样才能带出一支凝心聚力、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培养出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电子信息行业时代新人。
坚持德育为先 引导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仅注重专业知识教授和科研能力培养,更坚持德育为先,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1年6月,团队40余名师生在邓成教授带领下,赴渭南市渭华起义纪念馆开展以“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奋进力量”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团队赴渭华起义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师生们通过参观纪念馆历史陈列、听取讲解等方式,详细了解渭华起义的主要经过,深刻感受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
“这次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我的党史知识,更深深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我们要把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转化为科研动力,坚定科技报国之志,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只是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缩影。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积极开展研究生导学思政育人机制改革,组建了硕博贯通的“科研组”党支部。依托党支部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政治学习,内容涵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四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等。
同时,团队不定期组织师生观看《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题材热映影片,引导师生从优秀影片中汲取力量,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科研报国之志!
团队还开通了“OPTIC Lab”微信公众号,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和学习科研经验分享等,并持续推出爱国主义教育书单和影片分享特辑。
“我们做科研、做项目,不能只看利益,更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这是团队新生入学教育的首要内容。
研究生毕业时,团队也会积极开展就业引导,教育大家选择岗位时不能只看工资待遇,不能都奔着互联网大厂去,而是要立足自身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到祖国建设和发展急需的岗位上去发光发热。
在团队持之以恒的宣教和引导下,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陕西省工信厅、国防工业研究所等国家重点单位,以及华为、中兴等知名国企,还有毕业生通过选调生计划到偏远的基层建功立业,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贡献着西电人的力量!
团队党支部还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学院“科创+”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协助对接翔村九年制学校开展暑期夏令营和青少年人工智能竞赛培训,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传承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研究生要懂沟通、善表达、会展示
团队科研氛围浓厚,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李嘉华,本科就读于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年通过推免方式进入团队读研,师从邓成教授。
2021年11月,在通过推免面试后,导师就让他提前进入团队,跟着师兄师姐踏上科研之路,比学校规定的正式入学时间提前了10个多月。这是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的一个育人传统,团队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新生提前进组,熟悉科研工作。
进入团队后,李嘉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数学、统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
团队还有一套成熟的“传帮带”育人机制,团队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在做实验、写论文时都会带着李嘉华,让他协助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帮助他逐步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流程。

邓成教授指导研究生进行类鸟无人机设计
在后续开展科研工作特别是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从选题确定到算法研究,从编程实现到论文写作,每个环节团队都会安排人一步步指导和帮助他。
这样的培养方式加速了李嘉华的成长。“研一正式入学以后,我发现自己的科研能力明显比其他研一的同学强。在研一即将结束时,其他同学只上了一年课,我却成功写出了一篇论文,这是很多同学都做不到的。”李嘉华说,他的这些小成绩让周围很多研一的同学都感到惊叹。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团队浓厚的科研氛围和优良的育人传统。
在科研过程中,团队十分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大家有任何困难或想法,都找导师讨论交流。
“我经常去找邓老师讨论科研思路。”李嘉华说,他记得刚加入团队时,第一次去找邓成教授讨论,心里颇为忐忑,担心老师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太稚嫩。没想到老师特别随和,“邓老师说我找他讨论得太晚了,他希望我以后有问题可以随时找他讨论,每次讨论时可以准备四五个想法,哪怕是比较模糊、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把思路理清楚’。”
在团队前沿研究方向和浓厚学术氛围的感召下,李嘉华主动申请硕博连读,并于2024年3月成功转博,踏上了科研创新的新征程——这是团队众多优秀研究生成长的缩影。
“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做事先做人,成功先成人”,这是团队始终秉持的育人理念。团队不仅注重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升,更强调研究生品行修为和综合能力的养成。
“我们希望研究生将来走出校门以后,不仅是一个在专业技术上有所成就的人,还是一个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突出、拥有崇高理想且良好品行的人。”邓成教授说。
为此,团队立足专业特点,创新总结出研究生成长所必需的两种能力,即数学好、英语溜、编程强的专业能力,以及懂沟通、善表达、会展示的综合能力。
以培养这两种能力为目标,团队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深入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
团队每周召开例会,以交流分享为主要方式和目的。例会上,团队教师不仅会分享行业前沿热点和自身科研经验,以拓宽学生视野、助力学生成长;还会针对新加入团队的研究生,分享一些基础科研知识,帮助他们快速迈入科研之门。
每次例会还会安排研究生分享科研进展和心得,引导不同方向的研究生交流思想、碰撞思维、博采众长,同时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能力。
这种面向团队全体师生进行的分享汇报,每名研究生每个月都会轮到一次,每次十到十五分钟。有时,团队还会要求研究生用英文进行总结,以提高同学们的英文表达能力。
很多研究生在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进行分享时都会紧张,有的甚至手一直在抖。但是,在导师们的指导和鼓励下,经过几次锻炼,大部分同学就不再紧张,能够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生在例会结束后合影留念
“很多毕业生后来跟我们交流时都会说,当年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团队对大家要求这么高,既要专业能力强,还要懂沟通、善表达、会展示。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原来这些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团队青年教师闫杰熹介绍说,团队在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时也会经常强调:重要的不是做成某件事,而是在做事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以及学到的方法论。这些综合能力才是一个人今后获得良好发展所需的最重要的基础。
团队负责人邓成教授还经常在例会上,向师生们分享自己读《曾国藩家训》等传统经典书籍的感悟,以及外出参会时收获的一些心得体会。
他还时常在团队微信群里转发一些励志故事和行业前沿新闻,并鼓励大家认真阅读、畅谈心得体会,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养成端正的处事态度,不断提升品行修为。
“《董宇辉最新演讲:在顺境中多做事,在逆境中多读书》,@所有人,此文请全体师生读完,想一想,互相聊一聊感受。”
“感谢老师分享,董宇辉在网络上的爆火看似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可以看到,每个人成功的轨迹都不相同,但核心要素却高度一致,也跟老师时常跟我们提起的一样,不外乎专注与定力,勤奋和耐挫……”
“《美国核聚变巨大突破,为什么很重要?》……我发的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到美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一个项目60年的坚守,几代人的奋斗,造福的是人类的未来。希望我们都能眼里有星辰大海,心中有阳光温暖,脚下有从容淡定。既要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也要时不时抬头仰望星空!”
这些都是邓成教授平时在微信群里分享的文章,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他不仅是研究生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更是研究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邓老师在组会上分享的励志故事和个人感悟,常常会让我茅塞顿开。这些故事和感悟就像艰难科研征途上的灯塔,让我一下子充满了干劲儿,看清了努力的方向。”团队硕士生万芙莉说,“这些励志故事和人生道理让我明白了,人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同时,眼界一定要打开,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一些小成就。”
因材施教 为研究生制定个性化成长路径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人尽其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始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位研究生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
团队会根据研究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期望,指导他们选择科研方向、制定生涯规划,并给予相应的帮助与支持。
对于有志投身工程实践的硕士生,团队鼓励他们提前了解行业企业,并通过校企合作为他们提供实习机会。而对于志在追求科研梦想的博士生,团队则为他们提供广阔、自由的科研平台和环境。同时,研究生每年都有参加国内外行业顶级会议的机会,与业界大咖面对面交流,了解领域最新动态。
团队曾有一位硕士生小李,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一篇顶会论文,后来又通过团队推荐,进入行业知名的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实习。一篇高水平论文加上一段宝贵的实习经历,帮助他毕业后成功入职当时刚成立不久的阿里达摩院!
因材施教还体现在团队对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同的培养模式上。
“因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要求不同,所以团队对他们的培养模式也有所区别。”团队青年教师闫杰熹介绍说,对于硕士生,一般在入学半年之内,就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情况确定研究方向,“硕士生在校期间,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稍微向前迈出一两步,产出一个不错的成果,完成一篇论文就可以。”
同时,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团队鼓励就业意愿较强的硕士生在毕业前到合作企业实习半年到一年,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对于博士生,团队则要求入学前两年要先打好数理基础。“我们团队主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对数学、编程和英语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团队要求博士生平时要多阅读数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比如《统计学习方法》《凸优化》《统计学习基础》等等。”闫杰熹老师介绍说。
同时,团队鼓励博士生对相关领域内的多个研究方向都有所了解和涉猎。在读博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时,团队会根据博士生自身情况,为其确定一个比硕士生稍大一些的研究方向。博士生在这个研究方向内完成三到五项工作,形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即可。
同时,团队与美国杜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博士生提供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博士生在读博第四年时,可自愿选择出国联培或到企业实习,为下一步就业奠定基础。
朱熹曾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研究生入学时的科研基础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但不论资质如何,团队都一视同仁,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使人人学有所成、人人尽展其才。
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研究生,导师们常常会给予额外照顾,通过分享学术心得与科研经验,帮助他们夯实基础、突破瓶颈。
团队新入学的研究生,可能对团队研究方向不甚了解,为了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团队,邓成教授会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指导他们补齐数学和编程知识,为日后顺利开展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师言传身教 实现榜样育人
在育人实践中,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通过实施三项主要举措,三管齐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三项主要举措是:团队导师坚持言传身教,实现榜样育人;坚持思想互通,实现心理育人;坚持关心关爱,实现情感育人。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团队始终坚持“四个统一”,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成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团队每天上午八点半正式开始工作,但邓成教授常常七点多就来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忙碌。晚上,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向国外期刊投稿时,因为时差原因,经常要赶在截止时间之前熬夜改稿。每当这时候,邓教授总是陪着大家一起工作到最后一刻。遇上项目时间紧迫时,他也会陪着大家熬过一个个通宵。
有段时间,正是科研攻关最关键的几周,他经常凌晨两三点回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到家时,爱人和孩子早已睡了。等到第二天早上家人起床时,他已经出门上班去了。
在邓成教授的示范带动下,团队导师个个兢兢业业、勤勉有加。老师们总是先于研究生到达实验室,工作到很晚才离开,周末也时常放弃休息。
在硕士生万芙莉眼中,“我们工作的时候,导师们在工作,我们不工作的时候,导师们还在工作。”这种勤勉敬业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激励着她。
“邓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拒绝躺平。这也是他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一直在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和品质。”团队博士生李嘉华说,“导师们的工作态度我们都看在眼里,导师们每天都那么认真努力,我们更不能放松自己了。”
同学们从导师身上看到的不仅有勤勉的工作态度,更有严谨的科研态度。研究生的每一篇论文,从最初的选题确定到思路探讨,再到具体写作和细节修改,导师们都悉心指导、严格把控。
有一次,研究生把自己的论文打印出来送给邓教授审阅,其中一个符号用英文字母书写和用专业的数学符号书写,只有字体粗细的区别。但邓教授还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不严谨之处。他看完论文后不但对符号进行了修改,还提醒学生下次注意书写规范。
除了做研究生科研道路上的榜样,导师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以身作则,引领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团队组织登山活动
2019年,团队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很多研究生由于缺乏锻炼,爬得十分吃力。邓成教授发现后,鼓励大家课余时间去操场跑步锻炼身体。时值盛夏,暑意尚浓,大家都不愿走出空调房去操场运动。
见此情景,邓成教授身先士卒,每天傍晚跑五公里给大家做表率,短短三个月便瘦了10公斤。
在邓教授的示范带动下,同学们备受触动,纷纷走出实验室,走进操场,却发现年轻的自己竟然跟不上老师的配速。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同学们不仅身体素质得到极大改善,精力也更加充沛,工作起来更是劲头十足。
通过这件事,研究生们也纷纷认识到,真正的追梦人无论做什么都会追求极致,不受年龄限制,不受寒暑侵扰,科研、运动、做人、做事莫不如此。
师生思想互通 实现心理育人
学习生活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影响研究生的思想深度、视野宽度和人生态度。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交流,统一认识,增强师生归属感,营造和谐奋进的团队氛围。
团队经常利用例会、团建、谈心等机会,多渠道开展思想交流和价值引导。导师们也经常组织研究生学习好文,交流心得体会。
“在梦想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到今天我依然坚持相信,努力终有所成,因为人生不能没有梦想。用你们无尽的勇气,加上不断地努力,梦想一定会实现!”

师生在实验室交流谈心
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黄国平博士在母校西南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在网上引发热烈关注。
邓成教授组织团队师生学习了这篇演讲,并同大家分享感悟。他教导大家:“要学会从别人的经历中领悟人生真谛,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这样的集体学习和思想交流,强化了师生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并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科研动力。通过学习交流,大家深受触动,一名博士生表示:“生命的长度是固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奋斗延展其厚度。”
此外,导师们还时刻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主动沟通交流,指导大家不走歪路、少走弯路。
硕士生小冯和小刘在读研期间都曾有过一段心情忧郁的经历。团队导师在与他们交流时,发现了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耐心开导,同时联系专业老师进行咨询干预。最后,在导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这两位同学成功走出心理阴霾,重新回到阳光下追寻自己的梦想。
博士生小杨在准备第一篇论文时曾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由于担心工作创新度不够,论文难被录用,导致研究进度一拖再拖。邓成教授得知情况后,反复与他沟通,鼓励他勇敢迈出第一步。最终,小杨的论文被计算机领域最具权威的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T-PAMI,影响因子24.314)录用。
导师关心关爱 实现情感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那种爱。”
在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导师们既是严师慈父,也是良师益友。日常科研学习中,导师们既强调纪律,也关心解困;既要求成果,也疏导压力;春风化雨,凝聚人心,关心守护着研究生的健康成长。

团队研究生在“三好三有”评审会上展示风采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导师们会主动关心,给予力所能及的资助,并指导他们申请助学金,多渠道缓解经济压力。邓成教授还经常嘱咐同学们:“如果家里有困难或经济有负担,可以主动联系老师,老师一定会帮大家渡过难关。”
2019年底,团队博士生小王的父亲不幸罹患癌症,母亲在照顾父亲时突然去世,家庭瞬间遭遇灭顶之灾。获悉这一情况后,团队第一时间展开帮扶,师生纷纷向小王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累计捐款8万余元,帮助他渡过难关。
2018年,博士生小李突发急性阑尾炎,邓成教授获悉后,第一时间开车送他去医院就诊。
此外,导师们十分关心研究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大家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团队每年组织运动、爬山、观影、聚餐等团建活动,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帮助研究生缓解科研压力、塑造健全人格。
在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有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家文化。实验室里不仅配备了冰箱和咖啡机,还经常购买各种时令水果,供师生们在工作疲惫之时补充能量、转换心情。
每逢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导师都会给研究生贴心准备月饼、粽子、咸鸭蛋等礼品。“三八”妇女节时,邓成教授还会带领全体男生,为女同志们送上鲜花、面膜等礼物。
在团队里,研究生会亲切地称呼指导他们的小组老师为“小老师”。
“用这四个字形容我们的小老师最合适,那就是:良师益友。”说起团队小老师,硕士生万芙莉脸上泛起笑意:“我们的小老师真的很好。无论是科研上还是生活上有困难,我们都找小老师,他们全都能帮我们解决了。”
“有时,我们会对科研工作有一些迷茫,这时候小组杨旭老师就会给我们鼓劲:要相信自己,只要跟着我一步一步走,最后总能做出成绩来。”万芙莉说,小老师经常会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帮助大家跨过科研之路上的一道又一道难关。
博士生李嘉华的“小老师”是魏坤。魏老师28岁,在李嘉华心里,他既是老师,也是兄长,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每当在科研上遇到困难时,他都会非常耐心地给我指导,他也非常关心小组里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李嘉华说,遇到科研压力比较大或研究方向难以抉择的时候,魏老师都会跟他聊一聊,帮他疏解压力,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生活中遇到一些烦心事,他也经常向魏老师吐槽。晚上忙完科研工作后,他们时常会一起吃饭。闲暇时,他也会同魏老师一起游览名胜古迹。

“前半程,我们是师生;后半程,我们是朋友与家人!”这是邓成教授在一次毕业生座谈会上说过的话,也是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融洽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
团队有很多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仍与团队保持着紧密联系。逢年过节时,他们总会给导师发来温馨的微信祝福;教师节时,他们总会给导师送上寄托浓浓感恩之情的鲜花。有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思想上遇到困惑时,也会想起自己在西电还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家”,便联系导师指点迷津、提供帮助。
科研、育人结硕果 砥砺奋进新征程
在卓有成效的新时代“1+1+3”导学团队育人模式的引领下,在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奋进的导学文化的熏陶下,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方面,团队近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博士生13名,硕士生40余名。为美国康纳尔大学、伊利诺伊州大学香槟分校、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中国电科、航天科工、华为、腾讯、百度、阿里、京东、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科研创新方面,团队矢志核心技术攻关,在多模态信息智能处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突破与转身。
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863”计划、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30余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在CCF A类会议和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社会服务方面,团队与公安系统开展“章鱼计划”“雪亮工程”合作研究,开发大数据智能感知与分析平台,提升网络空间安全,在陕西、新疆等地的重大案件侦破和情报获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团队开发的大数据检索关键技术被九索数据、未来国际等企业成功应用于智慧城市平台建设。
2022年,团队成功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
2023年,团队成功入选“西安市重点实验室”!
奋进新征途,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将继续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用西电红色基因和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更多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电子信息行业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导学团队简介: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负责人邓成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五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编号NO.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