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遥遥领先’的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再次‘出圈’,不少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无论是智能腕表、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汽车,最终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芯片’。指甲盖大的微小之地,集高精尖科技之大成的芯片,是大多数现代电子产品和新兴技术的‘心脏’,也是当前全球科技实力较量的焦点。”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半导体器件展区,2023级本科生导师戴显英教授的导学课正在进行,丁香书院17名电子信息类新生现场聆听。本次活动由微电子学院、丁香书院联合举办。
“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沙子,也就是二氧化硅,经过提纯、熔融、拉制、切割、平坦化等流程后变成晶圆片,再经过光刻、刻蚀、生长等一系列工艺便可制成一颗颗芯片。”戴显英教授在一块12寸晶圆片前,向同学们介绍“点石成金”的芯片制造过程。
戴显英教授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为切入点,讲述了我校前身“西军电”于1958年拉制我国第一支Ge单晶、1970年建立第一条全自主半导体工艺线的故事。在追赶世界技术前沿的道路上,西电人不断更新自己,贡献科技强国的“西电智慧”。
“从设计到加工,芯片制造涉及的科学技术与工艺流程非常复杂,除了需要扎实的科学知识储备和极强的实践研究探索之外,芯片产业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志,这是一种特殊的‘沉稳’与‘踏实’。”在第三代半导体展区,戴显英教授讲述了郝跃院士团队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推动我国宽禁带(第三代)半导体从核心设备、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创新,引领我国氮化物第三代半导体电子器件步入国际领先行列的故事。
最后,戴显英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概况、师资力量、就业前景以及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发、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情况。他讲到,“面对集成电路‘锁喉之痛’,同学们一定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把握时代机遇,努力解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电子信息类2023级本科生蒋智涵谈到,今天的导学课程不在教室,而是在博物馆授课,与平时在教室学习概念、公式及有关专业知识不同,显得更为生动。能够亲眼看到与专业有关的器材,更是让我对所学专业有了更为深刻而形象的了解,激发了我学好、学精、学专自己专业的热情。博物馆中浓厚的科技氛围与种类繁多的前沿科技,让我感觉到西电作为电子信息“国家队”的强大实力。“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通过这次的导学课程,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应该立志“学在西电”,学习前辈西电人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成为新一代值得西电骄傲的“西电人”。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看到半导体行业在最近几年间的飞速发展。就拿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手机为例,从最开始“大哥大”再到如今智能齐全的“智能手机”,可谓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手机最核心的部件——芯片,在最近十几年间也不断更新换代。我们有幸见识到了这场科技革命,我们也理应将这份突破传承下去。作为一名西电学生,我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进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电子信息类2023级本科生江俊杰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