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学习参考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学习参考》2004年第12期(总第32期)
时间:2005-03-04 22:06:19 来源: 点击: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什么文化观念
    刘邦奇

    教育界曾经尝试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无疑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但是必须认识到,要使教育质量管理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除了建立和完善“显性”质量管理系统外,还需一些“隐性”的质量管理系统。

    学校质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学校质量文化虽然是作为整体对学校人员产生影响的,但不能否认,每一形态的文化又有着各自不同、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质量文化主要侧重于精神方面,因此,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应突出质量价值观念、质量意识、质量规范文化、质量行为模式及其精神体现等方面的内容。
    一、科学的学校质量观
    学校质量价值观,是指学校人员对学校教育质量这一教育性客体,满足主体(用人单位或学校人员)需要的程度的判断,是学校质量价值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学校质量价值观体现了质量主体的价值取向,表明了主体对学校质量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对主体的质量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有什么样的质量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行为。因此,学校质量价值观是学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学校质量价值观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个体本位质量价值观
    其特点是十分强调学校人员个体的作用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主张应以养成学生完善和谐的人格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个性,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对于教师和管理、保障人员来说,认为学校中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要确保人才“产品”的质量能够持续改进和提高,就需要发挥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负责、人人参与的氛围。个体本位质量价值观对于教育质量管理中重视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实行全员质量管理具有十分有利的影响。
    二是团体本位质量价值观
    其特点是十分强调学校自身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和发展的需要,认为学校教育质量主要依靠学校团体自身的努力,学校教育质量对于学校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育质量是学校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是综合效益不断增长的基础,可以全面提高学校团体素质。团体本位质量价值观把学校集体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要求一切为了集体的利益,一切服从集体的要求。
    三是社会本位质量价值观
    其特点是十分强调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衡量的标准,就是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协调发展。社会本位质量价值观比较正确地揭示了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强化教育质量意识
    学校人员的教育质量意识是学校全体人员努力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主动搞好教育质量管理、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自觉性。在教育质量工作实践中,学校人员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质量意识,思想就会受这种意识牵引,并自觉地转化到行动中,主动地改进自己工作的质量。教育质量意识是学校一切质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入虽研究质量、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学校教育质量意识重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质量战略意识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事关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谋划和组织的思想观念。首先是提高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的作用和地位,树立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持久性、艰巨性、永恒性的根本认识,从思想上明确实施教育质量的战略意义和重要地位。其次是用战略思维方法来谋划和组织学校的教育质量建设和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坚持社会性、综合性、长远性、系统性原则,搞好教育质量筹划和管理。
    二是质量竞争意识
    指学校始终处于社会和人才市场竞争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参与这种竞争的根本要求的思想意识。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竞争的基础是质量。为了使学校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履行好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和义务,树立牢固的质量竞争意识。要重视处理好质量与竞争的关系,在质量竞争意识中,形式是竞争,内容还是质量。
    三是质量参与意识
    学校教育质量是学校各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全体人员的参与,学校的质量工作无法落实,教育质量就无法保证。要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参与意识,把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目标当作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形成全体人员主动关心教育质量、自觉为教育质量作贡献的良好局面。
    三、营造质量规范文化
    学校质量规范文化,主要指学校中特有的质量规章制度、质量管理条例、质量手册、质量管理体制、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各种质量管理、监督、咨询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形成的文化氛围。它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质量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学校质量规范文化是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对学校成员施加影响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约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学校成员对这些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管理体系的认可与遵循,来形成他们基本一致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学校的质量规范文化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显性规范文化
    显性规范是学校教育中有明确规定的准则条文,属于一种正式规范,又包括宏观规范和校内规范两类。宏观规范是社会或学校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管理法规,如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法律、教育工作条例、教师道德规范等,宏观规范是某一类学校均须遵守的规范制度。校内规范是学校针对本单位实际制定的有关明文规定,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守则等,或是班级、群体自订的公约守则等,校内规范只在本学校内具有约束作用。
    另一类是潜性规范文化
    潜性规范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非正式规范,通常无明文规定,又非外力强加,由学校人员在群体交往中自发形成为大家所认同的行为模式,通过个人的内化机制迫使自己加以遵守。如学校人员对质量的思维定势,质量行为习惯、惯例等,虽无明确条文,但大家都能理解和自觉遵守,实际上成为了学校内潜在的共同行为规范。
    四、优化质量行为模式
    学校质量行为模式,是学校中各种质量工作的行为所采取的基本样式,它反映了学校质量行为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依据的理论特征。学校质量行为模式是一种特殊的质量文化形态,存在于学校人员关于质量的思维和精神生活中,但它又不是纯粹的精神事物,具有可操作性,在对学校质量管理的作用上,比其它质量文化形态的作用更直接、更具针对性。学校各类人员接受一定的质量行为模式,就会受这种模式的理论引导和制约,并按模式规定的程序方法进行操作,实践相应的质量行为,改进自己的质量工作。学校质量行为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质量行为方式
    主要指质量行为模式中可以直接遵照执行和操作的基本程序、方法等,是可仿效性强的范式。模式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可仿效性,主要体现在模式所反映事物的基本关系结枚及其标准样式上,体现在模式规定的基本程序方法上。正是这些特性,实现了质量行为模式对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直接、具体的指导功能。不同的质量行为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在学校质量管理中有许多不同的质量行为,诸如质量决策、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等质量管理活动,相应地就存在质量决策模式、质量计划模式、质量控制模式、质量评价模式,也就有各种类型的质量行为方式。
    二是质量行为风气
    主要指质量行为模式中,人们理解和实施质量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作风等。质量行为风气是质量行为模式的表层结构内容,是质量行为模式这一质量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可见,质量行为风气是学校人员在长期的质量思考、行为中积淀起来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性。良好的质量行为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风格、工作方法进入良性循环,为有效开展质量活动提供充分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在学校教育中,质量行为风气表现为多种具体形式,如教风、学风、校风等。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在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1994年,这一年开始对1976年里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式进行了重新调整,合三而一,即“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相应地,原来的三种评估方案也因此合为一个方案,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从2002年开始至今,主要使用此评估方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到2003年底,共对全国296所本科高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其中优秀评估16所,合格评估192所,随机性水平评估26所,水平评估62所。另外,对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水平评估试点。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开展了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试点评估和专项评估。所有这些评估,在促进高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根据教育部领导的指示,2003年初,高教司就正式开始对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事宜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教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筹建评估中心的初步建议稿。在这个建议稿中,我们认真总结了近10年来,我部对200多所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试点的经验,分析了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证了成立评估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提出了成立评估中心的初步方案,之后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建阶段。2003年10月,经教育部党组认真研究,决定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并于同年底上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04年6月11日,中央编制办批复同意教育部设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以教人[2004]7号文《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同时,教育部又下发了教人[2004]8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至此,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自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而言,高等教育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规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当务之急。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要通过评估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的教学建设和改革,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今后政府的管理方式将逐渐由行政审批式的管理转向利用经济、信息、评估等手段对高等教育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评估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三是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评估中心的成立必将会带动各省市和高校加强评估制度的组织机构建设,促进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健康的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成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政性事业单位,其具体职责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办学机构的教学和专业教学工作的评估;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评估工作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研究;组织有关评估的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今后一个时期,评估中心首先要认真完成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同时每年统计公布一次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探索学科专业评估,逐步建立将评估的结果与增设新专业,审批学位点,确定招生计划等相关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目前下设办公室、院校评估处、专业与专项评估处、综合与培训处。(资料来源:http://www.edu.cn/20041026/3118884.shtml)

    本科教学评估的对象、特征和意义
    石亚军

    所有经历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学校都感觉到,评估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地位和发展前途是性命攸关的验证,也是动力巨大的助推,教育部履行宏观监控教学质量职能的这一举措,十分有力,也十分有意义。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工作决不可以做可干、可不干,可以这样干、可以那样干的选择,而是必须要干,并必须穷尽一切力量干好。
    正确认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对象、特征和意义,是做好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工作的前提。 教学评估究竟评什么?所谓评估,是评价学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作用的效域和效度,具体体现在六个落点上:
    第一,评价学校领导办学和组织教学的效能
    同样的资源和条件,运作于不同的领导效能,产生的结果不大一样甚至大不一样。评价学校领导的效能,主要是评价领导的眼界、胸襟、魄力,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和发挥成无限的办学成效的动能。
    第二,评价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思路的效益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统帅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其高度和深度如何,将决定学校本科教学各方面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路子是否顺当,触力是否到位。
    第三,评价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设备的效用
    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设备,是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物质条件。对办学条件和设备进行考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和主管部门加大投入,提高效率,使办学条件和设备不断改善,使其投入产出比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办学条件和设备的可能性效用和现实性效用,提高其对教学需要的适应度和满足度。
    第四,评价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的效率
    教学运行机制是学校教学实施过程的依托,包括教学管理的机构体系、职能体系、人员体系、制度体系,对教学运行机制进行评价,根本的是要评价其效率,即教学计划和教学执行计划对于教学改革措施的运作效率,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促进教学发展的效率。
    第五,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资源配置的方式、教学条件组合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运用的范式的总和,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征。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室和实验室,同样的条件和环境,通过不同的培养模式造就的人才,在质量上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反的效果。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评价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
    第六,评价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的效应
    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基石,决定学校办学的品位、层次和成色,是学校的优势所在。所谓传统和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有且甚优,人有我优、优且甚强。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有理念型和项目型两种,前者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升华和积淀的精神底蕴和文化品位,后者是学校办学和教学运作中创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模式。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本来就是验证式范畴,以效应的形态让人们感受和意识,对它的评价,同时就是对它的效应的评价。
    与其对象相对应,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统一性,即实施全国统一的评估步骤和指标体系。二是强制规范性,即所有大学每隔五年都要经过一次评估,也必须接受评估。三是综合联动性,即形成教育部与学校,学校的校方与学校机关各部处和院系的联动。四是过程周延性,即“以评促建”阶段,专家组进校检查阶段和学校整改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五是集约效应性,即接受了评估,就接受了难得的机会和压力,使学校教改思路、教改措施的完善,教学组织和教学制度的调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更新,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的探索,都会集中和快速地产生效益。
    显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十分重要和明显的意义,善始善终地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学改革的理念,有利于拓展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完善教学改革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优化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资料来源:http://www.edu.cn/20031031/3093647.shtml)

    我国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分析
    梁金霞 包金玲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日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这次调研对象为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和培训的高校校级领导干部和处级领导干部240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1.问卷。发放问卷240份,回收130份。涉及高等学校48位校级干部、82位处级干部,所有调查均不记名。2.小组座谈3次。3.访谈7次。主要是对个别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此次调研对象中,位于东部地区的院校有44个,占33.9%;位于中部地区的有40个,占30.8%;位于西部地区的有46个,占35.4%。来自综合类大学的有29个,占22.3%;多科类大学的有81个,占62.3%;单科类大学的有20个,占15.4%。部属院校4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37.7%;地方院校76所,占58.5%。万人以下规模的院校有53所,占40.8%,万人以上规模的院校有77所,占59.2%。
    本文在对问卷反馈数据、座谈和访谈记录做了认真统计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以及队伍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编者
    高校思政工作整体运行正常
    调查显示,总体上高校领导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是肯定的。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品格,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部分高校保证了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起了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运行正常。
    多数高校在班级建立了学生党支部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去年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之后,大部分高校认真落实会议精神,重视对高年级学生党支部的建立,已经建立学生党支部的学校比例达到了61.6%。根据调查,班级党支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明显的为21.5%,比较明显的为48.5%,认为不明显的占到13.9%。效果明显和比较明显的达到了70%,说明将党支部建立在学生班级,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较为显著的。
    大部分高校做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到人
    调查表明,除了有3所院校没有实行学工部与学生处合署办公,一所院校未回答以外,其他学校都实行了学工部与学生处合署办公,比例高达96.9%。学工部与学生处合署办公,对整体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集中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关于是否有专人负责本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肯定回答的为87.7%,这也说明,绝大多数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到人,设有专人分管此项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定期与院系党总支及辅导员进行交流、能够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情况。75.4%的学校制定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条例,说明大部分学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章可循的,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92.3%的高校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调查显示,有92.3%的学校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且对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给予了基本肯定的评价。占20%的高校领导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效果很好,占56.2%的院校认为效果一般,两项合计为76.2%。调查显示,62.3%的院校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信息化设备,占74.6%的院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这就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高校普遍建立起了稳定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关于辅导员队伍,调查显示,高校普遍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高校采取多种渠道解决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大多数院校比较重视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调查显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来源为留校的应届本科生、外校本科生、留校应届硕士生、外校应届硕士生、本校教师、行政人员,其中,留校的应届本科生居多,占了69.2%。这种多渠道加强辅导员队伍措施的实施,使得大部分高校建立起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调查表明,占56.9%的院校将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纳入本校师资培训计划,占64.6%的院校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了出国考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活动、岗位轮换、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强队伍的提高培训。由于高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涉及辅导员队伍在数量上能否满足实际需要、辅导员队伍是否稳定、“两课”教师数量上能否满足实际需要、“两课”教师是否稳定、是否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教师队伍、是否有班主任队伍等问题的调查中,持肯定态度的分别占到了52.3%、56.2%、60%、76.9%、83.1%、70.8%,基本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大部分高校建立了适应本校实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为了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本校实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为顺利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制保障。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模式为党委系统为主,行政为辅。当前,大部分院校是采用这种模式。由院党委领导主管,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和团委为二级管理部门,由学生党支部、各二级院团总支、各班团支部为基层管理部门。这一模式,具体地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学生处、学工部、武装部处具体实施,通过院系学生工作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层次)落实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第二种模式为党政共同管理,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院系结合,以院为主。第三种模式为学校宏观管理,由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以上这些工作机制,在有效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制约思政工作健康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
    调查显示,高校领导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以客观的态度审视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问题。如“两课”、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网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认为要直面现实、正视问题,积极探索新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新的台阶。
    “两课”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与方法不尽完善
    调查显示,对“两课”课程体系认为科学的比例为3.1%,较为科学的为50.8%,两项之和为53.9%,仅占半数略多。调查表明,认为“两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另外,还有近10%的领导对“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填写。调查表明,占53.1%的高校领导认为,目前“两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灌输式的方法,而认为采用互动式、研讨式和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只占23.1%。“两课”在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两课”的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两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两课”的认可与接受度,因此直接关系到“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在座谈和访谈中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两课”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正是由于高校高度重视“两课”的开设与其他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大学生整体才形成了积极、健康和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维护了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改革的推进,在“两课”的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中也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加强“两课”的教育教学改进工作,使“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两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情况也亟待改进。调查显示,有28.5%的高校领导认为,“两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另外还有11.5%的高校领导对这个问题没有回答。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两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两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因此,“两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亟待提高。关于辅导员队伍,不少学校反映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数量不足的问题。有的学校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十几个班,工作量太大,工作难免出现疏漏。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来源于推荐的研究生,这一部分人自己的学业任务比较重,没有长期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准备,做一到两年就离开了辅导员岗位。因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尚需健全
    调查显示,高校领导普遍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认为建立和健全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保障。但是调查表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工作运转不畅,弱化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主管“两课”教学的领导部门不统一。“两课”教学由学校党委主管的有89所院校,占68.5%;由行政系统负责的有28所高校,占21.5%;还有2所院校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占1.5%;有9所没有回答,占6.9%。高校党委承担着统一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而“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党委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两课”教学质量等情况,才能比较科学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有针对性地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因此,高校党委应加强对“两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同时在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来承担。
    校园网络建设需加强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既给大学生学习、交往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使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可以借机更加隐秘、快捷地传播并腐蚀大学生的心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困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高度关注互联网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鉴于此,我们对高校的BBS网站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占59.2%的院校已经设立了BBS网站,在这半数以上的院校中,设有专门管理部门的占到了60.8%,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的占32.3%,有专人管理学生网上言论的占47.7%。关于高校领导对当前BBS网站教育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分别为,满意占3.1%,基本满意的占26.2%,不满意的占15.4%,还有占55.3%的高校领导未回答。此外,具有专门管理部门的院校中还存在管理部门不统一的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考核机制有待改善
    由于面临就业、学习、经济压力和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生心理障碍和疾病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表明,大部分院校已经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其教师构成为专兼职二者兼有;教师来源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兼有外校教师;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以心理学和思想政治专业为主,有个别院校有其他专业(如医学)背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管部门不统一。调查表明,由学工部或学生处主管的院校占所有被调查院校总数的36.9%;而有些院校则是由校医院,或团委,或人文社科院,或心理咨询中心,或党务系统,或师资办,或宣传部,或教务处,或学生处等部门管理。另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考核机制也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调查表明,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22.3%的领导回答没有建立考核机制,近50%的院校未回答该项问题,说明有不少高校没有建立起心理教师的考核机制。
    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保长效性
    全面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掌握新规律,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积极推进“两课”改革,提高“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当前“两课”教育中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需要加大对“两课”的改革力度。首先,大力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工作。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取得实效。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两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善于联系实际,真正触动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收到实效。可以适当增加“两课”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考察、社区服务等。使课程内容能真实反映社会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加强和深化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建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高校必须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立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他们干事有条件、发展有空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要建立激励机制。学校要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出的成绩及时给予表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崇高职业。同时,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订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在高等学校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和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性
    惟有制度,才能避免出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现象,保障工作的长效性和连续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体制和机制建设上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机制不够健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对此,首先,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学校各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切实完成相应任务。其次,学校基层党团和学生组织要认真履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加大经费投入,学校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各高等学校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要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的作用,确实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思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加强校园网管理,主动抢占网络阵地
    必须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要将校园网建设成为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手段。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学校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错误观点和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使校园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有效的工作体制、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要研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量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试点工作。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队伍,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3日第4版)

    教师日常工作十点要求
    杨劭良

    一、衣着美一点
    衣着端庄的教师,给学生以身正范的感觉;衣着新潮亮丽的教师,则能给学生清新亲切感觉,带给学生一份好心情。美好的教师形象感染、陶冶学生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健康心志。
    二、精神振一点
    热情最有感染力,能感染学、鼓励学生以更快的节奏进入学习状况。充满活力的老师最有亲和力,最受学生喜爱;信心十足的老师最有震憾力,最受学生欢迎。
    三、微笑甜一点
    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优秀的学生是锦上添花,对那些需要鼓励的学生则是雪中炭。
    四、说话实一点
    学生不喜欢泛泛的讨论,也不喜欢喋喋不休的琐碎话。他们喜欢老师的话简单、诚恳、真实、平和,而又深入浅出。那充满感情和力量、跳跃着思想火花、闪动着智慧的话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而被学生接受。
    五、观察细一点
    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学生的个人品质、个人爱好、个性要求和个人情感,走近学生,因材施教。
    六、思考勤一点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学生在发展,教育者的任务不再是向人脑灌输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以一种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思考,思考教育的理想境界,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思考“和谐、生动、高雅”的教育方法。
    七、方法巧一点
    知识即力量,方法即智慧。变化的社会、变化的人,决定了教师工作方法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教师要接受新信息“要有创造性,要能不断出新;要因时而异,因入而异。
    八、情绪稳一点
    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心态的平衡,尽量避免一切不良情绪出现在课堂,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左右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带给学生。
    九、表场多一点
    人的天性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获得鼓励和表扬是人们维护心理健康的一大要素。老师的表扬是天籁之音、神圣之音,可以刺激学生思维的热情,引爆他们对潜在能力的肯定、对理想的追求、对成功的自信和把握。
    十、批评少一点
    学生遭到挫折时,更需要老师的安慰和鼓励。适时帮助学生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重拾信心,振作精神。批评指责只会降低学生的信心,于事无补。
    千万记住“皮鞭下有瓦特,冷眼中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艺术》2004年第10期)

    教学督导是监控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朱继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前进中的问题。几年来,很多高等学校自觉引进了教学督导质量监控机制,自主建立起教学督导机构和教学督导制度,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机制与制度上的创新。
    高等学校自主教学督导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最主要教学环节。当前中、青年教择已占授课教师的绝大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备课充分,讲授熟练,注意教学内客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基本上是有保证的。督导专家们在课堂教学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年轻教师学历高,多为博士或硕士,但大多数没有经过试讲、辅导、带实验、改作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锻炼和培养,教学经验不足;年轻教师有较强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水平,但对讲课内容往住把握不准,缺乏教学艺术、表述能力较差或有明显的错误等。督导专家们检查教学并提出建议,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高等学校自主教学督导不限于了解教师的教,也应读检查学生的学。当前大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伏案瞌睡、看其他书籍等现象很普遍,年青教师又不能从严要求。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老师的讲解,是学生能否做到自主学习,能否提高自己学习效率,能否培养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许多老教授在听课后与学生促膝谈心,介绍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前景、讲课程学习的重要、谈学习方法和洽学之道,大学生经督导专家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才恍然大悟,受到很大启发与帮助。
    高等学校的自主教学督导偏重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质量进行监控,稳定了教学秩序、严抓教学纪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督导是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手段。

    有感于大师的低调
    司徒雪杉

    真正的大师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学者又是什么样子?
    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平静而去,让人们领略了真正的大师境界与风骨。由于他一生都是那么的低调,只有当他离去,人们才得以知晓他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才得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尤其让青年学人惊讶的是,1975年陈省身就荣获了美国科技最高奖———国家科学奖章,1984年他又成为迄今为止惟一荣获国际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的华人。就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顶尖级的数学大师,在93岁高龄的日子里仍孜孜不倦地演算解题,面对媒体的镜头,他就像邻家的一位老爷爷,那么平和,那么从容;说起自己的最新成果———数学界50年来一直未曾破解的一个难题———关于六维球面上复结构问题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是那么的低调———“我最近做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大家不会做的我可以做。”说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省身星”,他又是那么的低调———“小得不得了”……应他的盛情邀请杨振宁曾经到南开大学的物理学讲座作演讲,他让杨先生先行进入伯苓楼,先行享用南开学子最简朴也是最隆重的礼遇,而他自己仍是那么的低调———直到杨先生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视线里,才悄然进入会场,他把掌声让给了杨振宁。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举行期间,他亲临会场为青年数学家田刚“加油助威”,坚持坐在轮椅上听完报告。但当众记者期待着从他嘴里说出“非常精彩”一类的赞扬之语,为自己的报道增加“猛料”时,他却老实地说“我没有听懂”。
    大师的低调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因为他一直有着自己对学术生涯的理解:“我只是想读懂数学。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名利,数学不是一条捷径。”而低调又是大师工作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他深知数学问题,“有的困难几天也不能解决,有的困难几十年也不能解决,很多人几十年都还不能解决”……因而他不在意世俗意义上的浮华,更不会沉湎于名利的诱惑,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数学家主要看重的应该是数学上的工作,对社会上的评价不要太关心。”
    大师的低调难道不是一种境界吗?
    然而,和大师的低调相反的是,时下一些还远称不上大师的学人其张扬的做派远远超越了大师———他们热衷于喧嚣的场面与每一次作秀的机会,有些所谓的导师几乎长年在天上飞来飞去,四处讲演,游走于各式各样的研讨会,不管什么领域什么话题都敢洋洋洒洒地“抡”来“侃”去;在学术研究上更有人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甚至不惜自己克隆自己……而对待同行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常常不屑一顾,充“大腕”,耍大牌,在正常的学术争论中,甚至不惜谩骂攻击对方……也有的学人小有成就,便惟恐天下不知道自己,迫不及待地自己给自己戴上某某大师的高帽,刻意地自己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大师者有大境界,解决大问题,却没有大派头,从不耍大牌。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殿堂里的科学家可以分为三类人,一类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其特殊才能的机会,他们之热爱科学正如运动员喜爱表现自己的技艺一样;第二类人把科学看作谋生的手段,如有机遇他们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生意人;最后一类人是科学殿堂里的精华、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却极大。陈省身无疑就是这第三类科学家———他对数学不懈探索的动力来自他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因而他才能进入忘我的境界,才能有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一生从容淡泊。大师的低调,蕴含着做人的大智慧,也成就了大师一生的事业。
    想成为真正的大师吗?还是先学会怎么做人吧。

    新世纪的教师要成为“道德教师”
    刘惊铎

    研究证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育观念问题。美国国家教育机构1991年的研究发现,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其教育行为也不同。新世纪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最直接地表现为对“好学生”之评价标准的改变,其次表现为对“好教师”之评价标准的改变。但从根本上看,则是教育本质观和教育过程观的根本改变,进而导致对教育教学质量之评价标准的改变。这一切改变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由约束走向激励,由知识走向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依靠教师的内涵发展引领学生,师生互动发展,共同发展。这正是新世纪师德修养的基本点。
    21世纪,教师与学生生活场域的不同和变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学习和生活,从节奏到质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和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内容多样、视角多变、形态复杂。学生在比较中不再被教育者所传递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观点、价值取向所左右。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也由以往的知识型、顺应型转变到具有批判性思考特征的体验型、创新型人才。如此,有必要提出“道德教师”的范畴,让全体教师明白,只以工作量的投入衡量教师境界的高低是不够的,道德教师应当在反思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生命的新能量,形成师生互动之势:
    具有健康的生命样态,包括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精神;有适当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观念;具有驾驭教育现场的能力或教育智慧,其中包括整合和灵活运用跨学科及百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有营造教育场、优化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道德教师之所以要树立这些观念,其深层意味着超越工具论的教师观,而转变为一个发展论的教师观,从而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产生了质的超越。新教师必须走出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教育范式,而以发展作为新教育理念的内核,并在发展人的整体框架下,认识、理解与操作教育。在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和实施一系列具体教育改革措施时,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其职业的核心价值,也不再把对学生的有效约束当成符合师德修养的唯一正确选择。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德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反过来也发展教师自己。
    教师究竟应有怎样的发展观呢?首先,要着眼于为未来培养人才,一方面单纯为现实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容易过时,毕业生易遭受市场冷遇或“闲置”。另一方面,新教师要面对学生群落里的各种新异现象。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生态创生的过程,是不同个体根据自身的方式实现互动,不断创造新知识、新道德的过程。现实生活中所蕴涵的知识和道德及其对学习的实际意义,是从书本规范条文的“背诵”中无法体验到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体认既有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境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发展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师生互动发展,共同发展。在20世纪,杜威提出过发展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布鲁纳提出发展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结构的能力,赞柯夫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等,却变相忽略了教师本身的发展。事实上,一个教师在不进修、不发展的状况下,经过一个或几个教育教学周期之后,他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等,就不能再引领学生了。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类的“反哺文化”现象,牢固确立双向发展观、互动发展观。
    其三,确立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教育经费投放和教师智力资源使用的时候,不仅是从本代或本届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考量,而是要自觉考虑到未来各代或各届教育教学质量的保持与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新世纪教师还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与其情感体验密切相关,领悟到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有个性的学生具有创造性等。树立科学教育观,即确立新的教育本质观、生活教育观,理解和关怀学生的生命世界,树立教师的团结协作观等。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教师要成为道德教师,顺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必须从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开始。其中带有根基性的是:首先要牢固树立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其次,认真、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发展趋势,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现象、新理论观点做到心中有数,以科研促观念的更新;其三,深入实际,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理解学生的生命世界。同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教育教学归因训练和观察学习等方法予以强化。结合实际综合考虑,目前着重强化:第一,培养对学生发展的敏感性,善于创造学生体验的时机;第二,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格局,共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建立交往互动、体现人际公正的师生关系。

上一条: 《学习参考》2005年第1期(总第33期)
下一条: 《学习参考》2004年第10期(总第30期)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学习参考》2004年第12期(总第32期)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什么文化观念
    刘邦奇

    教育界曾经尝试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无疑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但是必须认识到,要使教育质量管理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除了建立和完善“显性”质量管理系统外,还需一些“隐性”的质量管理系统。

    学校质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学校质量文化虽然是作为整体对学校人员产生影响的,但不能否认,每一形态的文化又有着各自不同、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质量文化主要侧重于精神方面,因此,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应突出质量价值观念、质量意识、质量规范文化、质量行为模式及其精神体现等方面的内容。
    一、科学的学校质量观
    学校质量价值观,是指学校人员对学校教育质量这一教育性客体,满足主体(用人单位或学校人员)需要的程度的判断,是学校质量价值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学校质量价值观体现了质量主体的价值取向,表明了主体对学校质量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对主体的质量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有什么样的质量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行为。因此,学校质量价值观是学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学校质量价值观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个体本位质量价值观
    其特点是十分强调学校人员个体的作用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主张应以养成学生完善和谐的人格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个性,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对于教师和管理、保障人员来说,认为学校中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要确保人才“产品”的质量能够持续改进和提高,就需要发挥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负责、人人参与的氛围。个体本位质量价值观对于教育质量管理中重视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实行全员质量管理具有十分有利的影响。
    二是团体本位质量价值观
    其特点是十分强调学校自身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和发展的需要,认为学校教育质量主要依靠学校团体自身的努力,学校教育质量对于学校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育质量是学校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是综合效益不断增长的基础,可以全面提高学校团体素质。团体本位质量价值观把学校集体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要求一切为了集体的利益,一切服从集体的要求。
    三是社会本位质量价值观
    其特点是十分强调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衡量的标准,就是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协调发展。社会本位质量价值观比较正确地揭示了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强化教育质量意识
    学校人员的教育质量意识是学校全体人员努力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主动搞好教育质量管理、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自觉性。在教育质量工作实践中,学校人员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质量意识,思想就会受这种意识牵引,并自觉地转化到行动中,主动地改进自己工作的质量。教育质量意识是学校一切质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入虽研究质量、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学校教育质量意识重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质量战略意识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事关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谋划和组织的思想观念。首先是提高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的作用和地位,树立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持久性、艰巨性、永恒性的根本认识,从思想上明确实施教育质量的战略意义和重要地位。其次是用战略思维方法来谋划和组织学校的教育质量建设和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坚持社会性、综合性、长远性、系统性原则,搞好教育质量筹划和管理。
    二是质量竞争意识
    指学校始终处于社会和人才市场竞争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参与这种竞争的根本要求的思想意识。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竞争的基础是质量。为了使学校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履行好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和义务,树立牢固的质量竞争意识。要重视处理好质量与竞争的关系,在质量竞争意识中,形式是竞争,内容还是质量。
    三是质量参与意识
    学校教育质量是学校各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全体人员的参与,学校的质量工作无法落实,教育质量就无法保证。要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参与意识,把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目标当作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形成全体人员主动关心教育质量、自觉为教育质量作贡献的良好局面。
    三、营造质量规范文化
    学校质量规范文化,主要指学校中特有的质量规章制度、质量管理条例、质量手册、质量管理体制、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各种质量管理、监督、咨询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形成的文化氛围。它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质量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学校质量规范文化是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对学校成员施加影响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约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学校成员对这些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管理体系的认可与遵循,来形成他们基本一致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学校的质量规范文化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显性规范文化
    显性规范是学校教育中有明确规定的准则条文,属于一种正式规范,又包括宏观规范和校内规范两类。宏观规范是社会或学校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管理法规,如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法律、教育工作条例、教师道德规范等,宏观规范是某一类学校均须遵守的规范制度。校内规范是学校针对本单位实际制定的有关明文规定,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守则等,或是班级、群体自订的公约守则等,校内规范只在本学校内具有约束作用。
    另一类是潜性规范文化
    潜性规范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非正式规范,通常无明文规定,又非外力强加,由学校人员在群体交往中自发形成为大家所认同的行为模式,通过个人的内化机制迫使自己加以遵守。如学校人员对质量的思维定势,质量行为习惯、惯例等,虽无明确条文,但大家都能理解和自觉遵守,实际上成为了学校内潜在的共同行为规范。
    四、优化质量行为模式
    学校质量行为模式,是学校中各种质量工作的行为所采取的基本样式,它反映了学校质量行为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依据的理论特征。学校质量行为模式是一种特殊的质量文化形态,存在于学校人员关于质量的思维和精神生活中,但它又不是纯粹的精神事物,具有可操作性,在对学校质量管理的作用上,比其它质量文化形态的作用更直接、更具针对性。学校各类人员接受一定的质量行为模式,就会受这种模式的理论引导和制约,并按模式规定的程序方法进行操作,实践相应的质量行为,改进自己的质量工作。学校质量行为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质量行为方式
    主要指质量行为模式中可以直接遵照执行和操作的基本程序、方法等,是可仿效性强的范式。模式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可仿效性,主要体现在模式所反映事物的基本关系结枚及其标准样式上,体现在模式规定的基本程序方法上。正是这些特性,实现了质量行为模式对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直接、具体的指导功能。不同的质量行为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在学校质量管理中有许多不同的质量行为,诸如质量决策、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等质量管理活动,相应地就存在质量决策模式、质量计划模式、质量控制模式、质量评价模式,也就有各种类型的质量行为方式。
    二是质量行为风气
    主要指质量行为模式中,人们理解和实施质量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作风等。质量行为风气是质量行为模式的表层结构内容,是质量行为模式这一质量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可见,质量行为风气是学校人员在长期的质量思考、行为中积淀起来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性。良好的质量行为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风格、工作方法进入良性循环,为有效开展质量活动提供充分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在学校教育中,质量行为风气表现为多种具体形式,如教风、学风、校风等。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在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1994年,这一年开始对1976年里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式进行了重新调整,合三而一,即“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相应地,原来的三种评估方案也因此合为一个方案,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从2002年开始至今,主要使用此评估方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到2003年底,共对全国296所本科高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其中优秀评估16所,合格评估192所,随机性水平评估26所,水平评估62所。另外,对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水平评估试点。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开展了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试点评估和专项评估。所有这些评估,在促进高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根据教育部领导的指示,2003年初,高教司就正式开始对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事宜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教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筹建评估中心的初步建议稿。在这个建议稿中,我们认真总结了近10年来,我部对200多所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试点的经验,分析了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证了成立评估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提出了成立评估中心的初步方案,之后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建阶段。2003年10月,经教育部党组认真研究,决定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并于同年底上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04年6月11日,中央编制办批复同意教育部设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以教人[2004]7号文《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同时,教育部又下发了教人[2004]8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至此,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自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而言,高等教育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规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当务之急。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要通过评估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的教学建设和改革,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今后政府的管理方式将逐渐由行政审批式的管理转向利用经济、信息、评估等手段对高等教育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评估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三是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评估中心的成立必将会带动各省市和高校加强评估制度的组织机构建设,促进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健康的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成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政性事业单位,其具体职责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办学机构的教学和专业教学工作的评估;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评估工作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研究;组织有关评估的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今后一个时期,评估中心首先要认真完成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同时每年统计公布一次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探索学科专业评估,逐步建立将评估的结果与增设新专业,审批学位点,确定招生计划等相关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目前下设办公室、院校评估处、专业与专项评估处、综合与培训处。(资料来源:http://www.edu.cn/20041026/3118884.shtml)

    本科教学评估的对象、特征和意义
    石亚军

    所有经历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学校都感觉到,评估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地位和发展前途是性命攸关的验证,也是动力巨大的助推,教育部履行宏观监控教学质量职能的这一举措,十分有力,也十分有意义。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工作决不可以做可干、可不干,可以这样干、可以那样干的选择,而是必须要干,并必须穷尽一切力量干好。
    正确认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对象、特征和意义,是做好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工作的前提。 教学评估究竟评什么?所谓评估,是评价学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作用的效域和效度,具体体现在六个落点上:
    第一,评价学校领导办学和组织教学的效能
    同样的资源和条件,运作于不同的领导效能,产生的结果不大一样甚至大不一样。评价学校领导的效能,主要是评价领导的眼界、胸襟、魄力,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和发挥成无限的办学成效的动能。
    第二,评价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思路的效益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统帅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其高度和深度如何,将决定学校本科教学各方面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路子是否顺当,触力是否到位。
    第三,评价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设备的效用
    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设备,是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物质条件。对办学条件和设备进行考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和主管部门加大投入,提高效率,使办学条件和设备不断改善,使其投入产出比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办学条件和设备的可能性效用和现实性效用,提高其对教学需要的适应度和满足度。
    第四,评价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的效率
    教学运行机制是学校教学实施过程的依托,包括教学管理的机构体系、职能体系、人员体系、制度体系,对教学运行机制进行评价,根本的是要评价其效率,即教学计划和教学执行计划对于教学改革措施的运作效率,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促进教学发展的效率。
    第五,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资源配置的方式、教学条件组合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运用的范式的总和,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征。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室和实验室,同样的条件和环境,通过不同的培养模式造就的人才,在质量上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反的效果。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评价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
    第六,评价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的效应
    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基石,决定学校办学的品位、层次和成色,是学校的优势所在。所谓传统和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有且甚优,人有我优、优且甚强。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有理念型和项目型两种,前者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升华和积淀的精神底蕴和文化品位,后者是学校办学和教学运作中创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模式。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本来就是验证式范畴,以效应的形态让人们感受和意识,对它的评价,同时就是对它的效应的评价。
    与其对象相对应,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统一性,即实施全国统一的评估步骤和指标体系。二是强制规范性,即所有大学每隔五年都要经过一次评估,也必须接受评估。三是综合联动性,即形成教育部与学校,学校的校方与学校机关各部处和院系的联动。四是过程周延性,即“以评促建”阶段,专家组进校检查阶段和学校整改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五是集约效应性,即接受了评估,就接受了难得的机会和压力,使学校教改思路、教改措施的完善,教学组织和教学制度的调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更新,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的探索,都会集中和快速地产生效益。
    显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十分重要和明显的意义,善始善终地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学改革的理念,有利于拓展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完善教学改革的措施,有利于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优化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资料来源:http://www.edu.cn/20031031/3093647.shtml)

    我国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分析
    梁金霞 包金玲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日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这次调研对象为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和培训的高校校级领导干部和处级领导干部240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1.问卷。发放问卷240份,回收130份。涉及高等学校48位校级干部、82位处级干部,所有调查均不记名。2.小组座谈3次。3.访谈7次。主要是对个别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此次调研对象中,位于东部地区的院校有44个,占33.9%;位于中部地区的有40个,占30.8%;位于西部地区的有46个,占35.4%。来自综合类大学的有29个,占22.3%;多科类大学的有81个,占62.3%;单科类大学的有20个,占15.4%。部属院校4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37.7%;地方院校76所,占58.5%。万人以下规模的院校有53所,占40.8%,万人以上规模的院校有77所,占59.2%。
    本文在对问卷反馈数据、座谈和访谈记录做了认真统计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以及队伍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编者
    高校思政工作整体运行正常
    调查显示,总体上高校领导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是肯定的。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品格,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部分高校保证了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起了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运行正常。
    多数高校在班级建立了学生党支部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去年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之后,大部分高校认真落实会议精神,重视对高年级学生党支部的建立,已经建立学生党支部的学校比例达到了61.6%。根据调查,班级党支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明显的为21.5%,比较明显的为48.5%,认为不明显的占到13.9%。效果明显和比较明显的达到了70%,说明将党支部建立在学生班级,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较为显著的。
    大部分高校做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到人
    调查表明,除了有3所院校没有实行学工部与学生处合署办公,一所院校未回答以外,其他学校都实行了学工部与学生处合署办公,比例高达96.9%。学工部与学生处合署办公,对整体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集中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关于是否有专人负责本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肯定回答的为87.7%,这也说明,绝大多数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到人,设有专人分管此项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定期与院系党总支及辅导员进行交流、能够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情况。75.4%的学校制定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条例,说明大部分学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章可循的,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92.3%的高校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调查显示,有92.3%的学校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且对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给予了基本肯定的评价。占20%的高校领导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效果很好,占56.2%的院校认为效果一般,两项合计为76.2%。调查显示,62.3%的院校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信息化设备,占74.6%的院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这就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高校普遍建立起了稳定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关于辅导员队伍,调查显示,高校普遍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高校采取多种渠道解决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大多数院校比较重视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调查显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来源为留校的应届本科生、外校本科生、留校应届硕士生、外校应届硕士生、本校教师、行政人员,其中,留校的应届本科生居多,占了69.2%。这种多渠道加强辅导员队伍措施的实施,使得大部分高校建立起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调查表明,占56.9%的院校将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纳入本校师资培训计划,占64.6%的院校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了出国考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活动、岗位轮换、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强队伍的提高培训。由于高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涉及辅导员队伍在数量上能否满足实际需要、辅导员队伍是否稳定、“两课”教师数量上能否满足实际需要、“两课”教师是否稳定、是否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教师队伍、是否有班主任队伍等问题的调查中,持肯定态度的分别占到了52.3%、56.2%、60%、76.9%、83.1%、70.8%,基本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大部分高校建立了适应本校实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为了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本校实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为顺利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制保障。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模式为党委系统为主,行政为辅。当前,大部分院校是采用这种模式。由院党委领导主管,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和团委为二级管理部门,由学生党支部、各二级院团总支、各班团支部为基层管理部门。这一模式,具体地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学生处、学工部、武装部处具体实施,通过院系学生工作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层次)落实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第二种模式为党政共同管理,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院系结合,以院为主。第三种模式为学校宏观管理,由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以上这些工作机制,在有效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制约思政工作健康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
    调查显示,高校领导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以客观的态度审视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问题。如“两课”、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网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认为要直面现实、正视问题,积极探索新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新的台阶。
    “两课”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与方法不尽完善
    调查显示,对“两课”课程体系认为科学的比例为3.1%,较为科学的为50.8%,两项之和为53.9%,仅占半数略多。调查表明,认为“两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另外,还有近10%的领导对“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填写。调查表明,占53.1%的高校领导认为,目前“两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灌输式的方法,而认为采用互动式、研讨式和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只占23.1%。“两课”在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两课”的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两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两课”的认可与接受度,因此直接关系到“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在座谈和访谈中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两课”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正是由于高校高度重视“两课”的开设与其他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大学生整体才形成了积极、健康和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维护了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改革的推进,在“两课”的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中也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加强“两课”的教育教学改进工作,使“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两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情况也亟待改进。调查显示,有28.5%的高校领导认为,“两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另外还有11.5%的高校领导对这个问题没有回答。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两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两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因此,“两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亟待提高。关于辅导员队伍,不少学校反映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数量不足的问题。有的学校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十几个班,工作量太大,工作难免出现疏漏。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来源于推荐的研究生,这一部分人自己的学业任务比较重,没有长期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准备,做一到两年就离开了辅导员岗位。因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尚需健全
    调查显示,高校领导普遍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认为建立和健全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保障。但是调查表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工作运转不畅,弱化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主管“两课”教学的领导部门不统一。“两课”教学由学校党委主管的有89所院校,占68.5%;由行政系统负责的有28所高校,占21.5%;还有2所院校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占1.5%;有9所没有回答,占6.9%。高校党委承担着统一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而“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党委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两课”教学质量等情况,才能比较科学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有针对性地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因此,高校党委应加强对“两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同时在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来承担。
    校园网络建设需加强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既给大学生学习、交往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使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可以借机更加隐秘、快捷地传播并腐蚀大学生的心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困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高度关注互联网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鉴于此,我们对高校的BBS网站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占59.2%的院校已经设立了BBS网站,在这半数以上的院校中,设有专门管理部门的占到了60.8%,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的占32.3%,有专人管理学生网上言论的占47.7%。关于高校领导对当前BBS网站教育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分别为,满意占3.1%,基本满意的占26.2%,不满意的占15.4%,还有占55.3%的高校领导未回答。此外,具有专门管理部门的院校中还存在管理部门不统一的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考核机制有待改善
    由于面临就业、学习、经济压力和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生心理障碍和疾病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表明,大部分院校已经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其教师构成为专兼职二者兼有;教师来源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兼有外校教师;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以心理学和思想政治专业为主,有个别院校有其他专业(如医学)背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管部门不统一。调查表明,由学工部或学生处主管的院校占所有被调查院校总数的36.9%;而有些院校则是由校医院,或团委,或人文社科院,或心理咨询中心,或党务系统,或师资办,或宣传部,或教务处,或学生处等部门管理。另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考核机制也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调查表明,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22.3%的领导回答没有建立考核机制,近50%的院校未回答该项问题,说明有不少高校没有建立起心理教师的考核机制。
    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保长效性
    全面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掌握新规律,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积极推进“两课”改革,提高“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当前“两课”教育中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需要加大对“两课”的改革力度。首先,大力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工作。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取得实效。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两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善于联系实际,真正触动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收到实效。可以适当增加“两课”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考察、社区服务等。使课程内容能真实反映社会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加强和深化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建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高校必须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立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他们干事有条件、发展有空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要建立激励机制。学校要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出的成绩及时给予表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崇高职业。同时,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订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在高等学校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和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性
    惟有制度,才能避免出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现象,保障工作的长效性和连续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体制和机制建设上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机制不够健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对此,首先,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学校各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切实完成相应任务。其次,学校基层党团和学生组织要认真履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加大经费投入,学校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各高等学校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要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的作用,确实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思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加强校园网管理,主动抢占网络阵地
    必须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要将校园网建设成为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手段。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学校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错误观点和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使校园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有效的工作体制、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要研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量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试点工作。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队伍,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3日第4版)

    教师日常工作十点要求
    杨劭良

    一、衣着美一点
    衣着端庄的教师,给学生以身正范的感觉;衣着新潮亮丽的教师,则能给学生清新亲切感觉,带给学生一份好心情。美好的教师形象感染、陶冶学生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健康心志。
    二、精神振一点
    热情最有感染力,能感染学、鼓励学生以更快的节奏进入学习状况。充满活力的老师最有亲和力,最受学生喜爱;信心十足的老师最有震憾力,最受学生欢迎。
    三、微笑甜一点
    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优秀的学生是锦上添花,对那些需要鼓励的学生则是雪中炭。
    四、说话实一点
    学生不喜欢泛泛的讨论,也不喜欢喋喋不休的琐碎话。他们喜欢老师的话简单、诚恳、真实、平和,而又深入浅出。那充满感情和力量、跳跃着思想火花、闪动着智慧的话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而被学生接受。
    五、观察细一点
    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学生的个人品质、个人爱好、个性要求和个人情感,走近学生,因材施教。
    六、思考勤一点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学生在发展,教育者的任务不再是向人脑灌输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以一种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思考,思考教育的理想境界,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思考“和谐、生动、高雅”的教育方法。
    七、方法巧一点
    知识即力量,方法即智慧。变化的社会、变化的人,决定了教师工作方法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教师要接受新信息“要有创造性,要能不断出新;要因时而异,因入而异。
    八、情绪稳一点
    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心态的平衡,尽量避免一切不良情绪出现在课堂,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左右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带给学生。
    九、表场多一点
    人的天性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获得鼓励和表扬是人们维护心理健康的一大要素。老师的表扬是天籁之音、神圣之音,可以刺激学生思维的热情,引爆他们对潜在能力的肯定、对理想的追求、对成功的自信和把握。
    十、批评少一点
    学生遭到挫折时,更需要老师的安慰和鼓励。适时帮助学生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重拾信心,振作精神。批评指责只会降低学生的信心,于事无补。
    千万记住“皮鞭下有瓦特,冷眼中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艺术》2004年第10期)

    教学督导是监控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朱继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前进中的问题。几年来,很多高等学校自觉引进了教学督导质量监控机制,自主建立起教学督导机构和教学督导制度,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机制与制度上的创新。
    高等学校自主教学督导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最主要教学环节。当前中、青年教择已占授课教师的绝大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备课充分,讲授熟练,注意教学内客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基本上是有保证的。督导专家们在课堂教学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年轻教师学历高,多为博士或硕士,但大多数没有经过试讲、辅导、带实验、改作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锻炼和培养,教学经验不足;年轻教师有较强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水平,但对讲课内容往住把握不准,缺乏教学艺术、表述能力较差或有明显的错误等。督导专家们检查教学并提出建议,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高等学校自主教学督导不限于了解教师的教,也应读检查学生的学。当前大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伏案瞌睡、看其他书籍等现象很普遍,年青教师又不能从严要求。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老师的讲解,是学生能否做到自主学习,能否提高自己学习效率,能否培养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许多老教授在听课后与学生促膝谈心,介绍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前景、讲课程学习的重要、谈学习方法和洽学之道,大学生经督导专家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才恍然大悟,受到很大启发与帮助。
    高等学校的自主教学督导偏重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质量进行监控,稳定了教学秩序、严抓教学纪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督导是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手段。

    有感于大师的低调
    司徒雪杉

    真正的大师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学者又是什么样子?
    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平静而去,让人们领略了真正的大师境界与风骨。由于他一生都是那么的低调,只有当他离去,人们才得以知晓他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才得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尤其让青年学人惊讶的是,1975年陈省身就荣获了美国科技最高奖———国家科学奖章,1984年他又成为迄今为止惟一荣获国际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的华人。就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顶尖级的数学大师,在93岁高龄的日子里仍孜孜不倦地演算解题,面对媒体的镜头,他就像邻家的一位老爷爷,那么平和,那么从容;说起自己的最新成果———数学界50年来一直未曾破解的一个难题———关于六维球面上复结构问题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是那么的低调———“我最近做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大家不会做的我可以做。”说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省身星”,他又是那么的低调———“小得不得了”……应他的盛情邀请杨振宁曾经到南开大学的物理学讲座作演讲,他让杨先生先行进入伯苓楼,先行享用南开学子最简朴也是最隆重的礼遇,而他自己仍是那么的低调———直到杨先生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视线里,才悄然进入会场,他把掌声让给了杨振宁。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举行期间,他亲临会场为青年数学家田刚“加油助威”,坚持坐在轮椅上听完报告。但当众记者期待着从他嘴里说出“非常精彩”一类的赞扬之语,为自己的报道增加“猛料”时,他却老实地说“我没有听懂”。
    大师的低调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因为他一直有着自己对学术生涯的理解:“我只是想读懂数学。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名利,数学不是一条捷径。”而低调又是大师工作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他深知数学问题,“有的困难几天也不能解决,有的困难几十年也不能解决,很多人几十年都还不能解决”……因而他不在意世俗意义上的浮华,更不会沉湎于名利的诱惑,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数学家主要看重的应该是数学上的工作,对社会上的评价不要太关心。”
    大师的低调难道不是一种境界吗?
    然而,和大师的低调相反的是,时下一些还远称不上大师的学人其张扬的做派远远超越了大师———他们热衷于喧嚣的场面与每一次作秀的机会,有些所谓的导师几乎长年在天上飞来飞去,四处讲演,游走于各式各样的研讨会,不管什么领域什么话题都敢洋洋洒洒地“抡”来“侃”去;在学术研究上更有人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甚至不惜自己克隆自己……而对待同行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常常不屑一顾,充“大腕”,耍大牌,在正常的学术争论中,甚至不惜谩骂攻击对方……也有的学人小有成就,便惟恐天下不知道自己,迫不及待地自己给自己戴上某某大师的高帽,刻意地自己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大师者有大境界,解决大问题,却没有大派头,从不耍大牌。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殿堂里的科学家可以分为三类人,一类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其特殊才能的机会,他们之热爱科学正如运动员喜爱表现自己的技艺一样;第二类人把科学看作谋生的手段,如有机遇他们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生意人;最后一类人是科学殿堂里的精华、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却极大。陈省身无疑就是这第三类科学家———他对数学不懈探索的动力来自他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因而他才能进入忘我的境界,才能有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一生从容淡泊。大师的低调,蕴含着做人的大智慧,也成就了大师一生的事业。
    想成为真正的大师吗?还是先学会怎么做人吧。

    新世纪的教师要成为“道德教师”
    刘惊铎

    研究证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育观念问题。美国国家教育机构1991年的研究发现,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其教育行为也不同。新世纪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最直接地表现为对“好学生”之评价标准的改变,其次表现为对“好教师”之评价标准的改变。但从根本上看,则是教育本质观和教育过程观的根本改变,进而导致对教育教学质量之评价标准的改变。这一切改变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由约束走向激励,由知识走向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依靠教师的内涵发展引领学生,师生互动发展,共同发展。这正是新世纪师德修养的基本点。
    21世纪,教师与学生生活场域的不同和变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学习和生活,从节奏到质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和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内容多样、视角多变、形态复杂。学生在比较中不再被教育者所传递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观点、价值取向所左右。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也由以往的知识型、顺应型转变到具有批判性思考特征的体验型、创新型人才。如此,有必要提出“道德教师”的范畴,让全体教师明白,只以工作量的投入衡量教师境界的高低是不够的,道德教师应当在反思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生命的新能量,形成师生互动之势:
    具有健康的生命样态,包括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精神;有适当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观念;具有驾驭教育现场的能力或教育智慧,其中包括整合和灵活运用跨学科及百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有营造教育场、优化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道德教师之所以要树立这些观念,其深层意味着超越工具论的教师观,而转变为一个发展论的教师观,从而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产生了质的超越。新教师必须走出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教育范式,而以发展作为新教育理念的内核,并在发展人的整体框架下,认识、理解与操作教育。在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和实施一系列具体教育改革措施时,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其职业的核心价值,也不再把对学生的有效约束当成符合师德修养的唯一正确选择。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德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反过来也发展教师自己。
    教师究竟应有怎样的发展观呢?首先,要着眼于为未来培养人才,一方面单纯为现实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容易过时,毕业生易遭受市场冷遇或“闲置”。另一方面,新教师要面对学生群落里的各种新异现象。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生态创生的过程,是不同个体根据自身的方式实现互动,不断创造新知识、新道德的过程。现实生活中所蕴涵的知识和道德及其对学习的实际意义,是从书本规范条文的“背诵”中无法体验到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体认既有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境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发展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师生互动发展,共同发展。在20世纪,杜威提出过发展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布鲁纳提出发展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结构的能力,赞柯夫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等,却变相忽略了教师本身的发展。事实上,一个教师在不进修、不发展的状况下,经过一个或几个教育教学周期之后,他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等,就不能再引领学生了。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类的“反哺文化”现象,牢固确立双向发展观、互动发展观。
    其三,确立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教育经费投放和教师智力资源使用的时候,不仅是从本代或本届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考量,而是要自觉考虑到未来各代或各届教育教学质量的保持与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新世纪教师还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与其情感体验密切相关,领悟到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有个性的学生具有创造性等。树立科学教育观,即确立新的教育本质观、生活教育观,理解和关怀学生的生命世界,树立教师的团结协作观等。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教师要成为道德教师,顺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必须从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开始。其中带有根基性的是:首先要牢固树立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其次,认真、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发展趋势,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现象、新理论观点做到心中有数,以科研促观念的更新;其三,深入实际,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理解学生的生命世界。同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教育教学归因训练和观察学习等方法予以强化。结合实际综合考虑,目前着重强化:第一,培养对学生发展的敏感性,善于创造学生体验的时机;第二,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格局,共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建立交往互动、体现人际公正的师生关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