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志愿填报即将开始。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怎么选择专业?这些专业有何前景?做决定时该考虑哪些因素?本报特邀请十位院士,回答考生及家长关心的相关问题。
段宝岩院士:小学科、大视野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段宝岩:
电子机械工程是个小学科,但是小学科、大视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看似小众的电子机械工程领域,实则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视野。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在高频、高增益、高集成度以及快速响应等方面的需求急剧上升,而电子机械工程正是推动这些性能指标实现质的飞跃的核心力量。
电子机械工程并非传统机械工程的简单延伸,其知识体系更为广泛和深入。它融合了力学、机械原理、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学以及微波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近年来,这一领域更是从简单的学科混合向深度融合转变,通过系统的学科群和课程群构建,实现了知识体系的深度整合。
电子机械工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这个专业的学生既能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获得广阔的实践视野,毕业后是做总工程师的“料子”。
王中林院士:打好基础是关键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
学生们常问我该学什么,我总是说,先把基础打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在工作中持续学习,才能在科研“马拉松”中稳步前行。
原创的科研想法,都基于对基础科学的深刻理解。我学物理出身,但物理只是我科研生涯的起点。在博士后阶段,我接触了材料科学,随后又在机械、电子、医疗和化学等多个领域学习。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经历,让我能够创造出新的科研天地。
年轻学子无需恐慌,人工智能虽然强大,但它无法替代人类原创思想和科学探索。只有我们打好基础,保持开阔思路,才能在科研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和挑战,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坚定方向,敢闯敢干。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国家所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造福广大老百姓。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面临多次选择,只要我们坚定方向,就能够一步步走向自己期待的目标。没有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赢得成功。
郝跃院士: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郝跃:
微电子学是信息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微电子技术就是利用微细加工方法实现电子信息系统的微型化。集成电路芯片就是微电子技术的直接产物,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青年学子的成长,我始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年少时,我便对无线电充满热情,自己动手装配收音机、电视机,这种强烈的兴趣引领我走进了半导体物理器件的研究领域。所以,青年学子们不要在题海中迷失方向,而是要发掘并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真正热爱的细分领域。
此外,青年学子还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在面对科研或产业挑战时,不妨问自己四个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哪里?难点是什么?有何解决办法?解决难题后会产生怎样的效益?这四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定位研究方向,找到突破口。
每个人的发展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希望青年学子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
(本文得到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科学报国正当时”项目支持)
(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陈鹏 光明网记者宋雅娟、蔡琳、武玥彤、战钊、肖春芳、涂子怡、李欣哲、张梦凡)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6月17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