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媒体西电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高新波:埋首苦拼实践科研初心
时间:2017-05-23 14:46:19 来源:西安日报 点击:

高新波:埋首苦拼实践科研初心

人物简介

高新波,1972年出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记者张潇通讯员吴华

今年年初,作为“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新波教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接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证书。

科研成果得到国际认可

2001年,29岁的高新波完成了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建起“影像处理系统实验室”。

如今,“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项目的成果已得到60多个国家、地区,包括近10位美、英、加等国院士和30余位IEEE/ACM/IAPR/IET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这些成果中,20篇主要论文SCI他引近1000次,Google Scholar被引用2300余次。1篇论文入选ESI 2009年新热点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获Signal Processing2009-2012年“Most CitedArticle”国际论文奖。

工作中堪称完美主义者

“工作中的高老师堪称完美主义者。”学生路文这样描述自己的导师,“他会为了一页PPT的格式,甚至其中一幅图片的摆放、一个标点的位置,不断尝试直到大多数人看了满意为止。在他的潜移默化下,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也成为了团队的集体追求。”

2008年至2010年,用高新波的话来讲,“是埋首苦拼的三年,也是竭力突破的三年。”为了破解“天花板效应”,高新波提出,将“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融入大交流”作为团队起跳的“撑杆”。为此,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竞争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临地空间信息栅格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并获得成功。2009年,团队又一次顺利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同年,为了“融入大交流”,团队通过竞争获得2010年国际图像与视频检索会议(CIVR)承办权,团队的知名度在本领域得到大幅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愈加强大。

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安逸

十余年中,团队成员在高新波带领下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优势互补,相互支撑。

“高老师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以及时代赋予他的兼容并蓄、富于创新的独特气质。”博士毕业后即加入团队的邓成,如今已是教授、博导,提起自己的快速成长,他认为主要得益于团队的“火炉效应”。

旁人眼中具有敏锐科研直觉、深刻洞察力、准确预见性及一语道破问题关键能力的高新波,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尽善尽美的同时,也时常告诫年轻人:“千万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图片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提供)

来源:《西安日报》2017年5月23日9版

上一条: 全国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精神一周年纪实
下一条: 高新波:用“执着”与“极致”诠释科研初心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高新波:埋首苦拼实践科研初心

高新波:埋首苦拼实践科研初心

人物简介

高新波,1972年出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记者张潇通讯员吴华

今年年初,作为“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新波教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接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证书。

科研成果得到国际认可

2001年,29岁的高新波完成了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建起“影像处理系统实验室”。

如今,“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项目的成果已得到60多个国家、地区,包括近10位美、英、加等国院士和30余位IEEE/ACM/IAPR/IET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这些成果中,20篇主要论文SCI他引近1000次,Google Scholar被引用2300余次。1篇论文入选ESI 2009年新热点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获Signal Processing2009-2012年“Most CitedArticle”国际论文奖。

工作中堪称完美主义者

“工作中的高老师堪称完美主义者。”学生路文这样描述自己的导师,“他会为了一页PPT的格式,甚至其中一幅图片的摆放、一个标点的位置,不断尝试直到大多数人看了满意为止。在他的潜移默化下,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也成为了团队的集体追求。”

2008年至2010年,用高新波的话来讲,“是埋首苦拼的三年,也是竭力突破的三年。”为了破解“天花板效应”,高新波提出,将“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融入大交流”作为团队起跳的“撑杆”。为此,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竞争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临地空间信息栅格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并获得成功。2009年,团队又一次顺利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同年,为了“融入大交流”,团队通过竞争获得2010年国际图像与视频检索会议(CIVR)承办权,团队的知名度在本领域得到大幅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愈加强大。

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安逸

十余年中,团队成员在高新波带领下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优势互补,相互支撑。

“高老师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以及时代赋予他的兼容并蓄、富于创新的独特气质。”博士毕业后即加入团队的邓成,如今已是教授、博导,提起自己的快速成长,他认为主要得益于团队的“火炉效应”。

旁人眼中具有敏锐科研直觉、深刻洞察力、准确预见性及一语道破问题关键能力的高新波,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尽善尽美的同时,也时常告诫年轻人:“千万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图片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提供)

来源:《西安日报》2017年5月23日9版

责任编辑:付一枫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