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后期工作安排

作者:时间:2019-05-14点击数:

一、答辩安排:

1、 2019年5月20日-5月28日完成论文验收(软硬件结果演示、评阅导师评阅论文等)及答辩,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5千字,译文不少于1万字。

2、 2019年5月31日前指导老师在学校毕业设计系统中上传学生成绩, 成绩优良比例占55%。

3、赴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请按照以上时间返校,在校内导师处验收和答辩,时间与校内做毕设学生同步,返校时请带回诚信书、任务书、工作计划、中期检查表,调查表(老师填写)、调查表(学生填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定意见表,除工作计划外其它表格均需加盖公章。

4、答辩时间:学生报告15~20分钟,导师提问不少于10分钟。每个学生答辩时间合计不少于25分钟,答辩过程需要录制全程视频,视频文件名称为:学号+姓名。视频文件以班为单位拷至移动硬盘内交至本科教学办公室(南校区图书馆B4-14)。由于个人原因无故未录制视频的同学答辩成绩无效。

5、5月31日-6月7日提交毕业设计论文。装订好的纸质版论文(含翻译文献)由指导老师统一提交至本科教学办公室(南校区图书馆B4-14)。电子版论文以班为单位拷至移动硬盘内交至本科教学办公室(南校区图书馆B4-14),电子版论文名称:学号+姓名+论文标题。

6、 请各位老师根据以上时间拟定自己的具体验收、答辩时间,并于5月 17日前各答辩小组(每个答辩组导师不能少于3人,其中1人任组长)提交答辩时间和地点,发送至lixia@xidian.edu.cn。答辩时间、地点一经确定不能更改,因故确需更改的,须经学院批准并在答辩前两天报本科教学办公室(南校区图书馆B4-14)。

二、评分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各级成绩评定标准参考如下:

1、优秀

学习态度认真,工作努力;题目有一定难度,在某个方面有创新性或新见解,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能顺利阅读外文资料并按要求完成外文翻译,译文准确;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方案合理,实验数据准确可靠,对理论的验证性强;答辩时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准确流利地回答各种问题;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能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无责任事故。

2、良好

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工作较努力;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外文资料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基本准确。论文逻辑正确、理论分析与计算比较正确,实验方案比较合理,实验数据准确可靠,对理论的验证性好。答辩时能比较流利、清晰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恰当地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能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无责任事故。

3、中等

学习态度尚好,工作有一定积极性,完成了任务书的要求;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能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并按要求完成外文翻译;论文逻辑较正确、理论分析与计算基本正确,实验方案比较合理,实验数据可靠,对理论有验证性作用。设计(论文)和答辩的基本论点正确,无原则性错误,在实验中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无责任事故,能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

4、及格

达到任务书的基本要求,设计(论文)中某些方面有局部的错误或有明显的缺陷,有一定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时,有些问题经启发能够回答。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能遵守纪律,发生过某些轻微的责任事故,但有正确认识并能承认错误。

5、不及格

学习马虎,工作不努力,未达到任务书的基本要求;设计(论文)中有严重错误、弄虚作假,缺乏工程设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答辩时回答问题错误很多,基本概念不清,或在毕业设计中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重大事故,且无正确认识。

以上为各类成绩评分标准,不可作为评语使用。本年度学校规定了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点要求,并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成绩评定意见表》、《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成绩评定意见表》中申明,各位导师在填写以上两个表格及《毕业设计(论文)小组意见表》时,请参照学校要求和上面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出恰当合宜的评语及成绩。

三、论文装订

1、封面

2 诚信书

3 任务书

4 计划书

5 中期检查表

6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成绩评定意见表(单面)

7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成绩评定意见表(单面)

8 毕业设计(论文)小组意见表(单面)

9 中外论文摘要

10 目录

11 引言

12 论文

13 结论

14 结束语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盲审意见书(专家)

19 盲审意见书(学生)

20 查重表

22 译文

译文和论文分别装订。译文装订时译文在前,原文在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西安聚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