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 霞
“沧桑岁月”访谈系列之理学院篇
特邀嘉宾 肖国镇教授著名密码学专家,我国密码学开拓者之一,曾任数学系主任
特邀嘉宾 吴振森教授无线电物理学科和光学学科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
特邀嘉宾 葛德彪教授著名电磁专家,曾任物理系主任
特邀嘉宾 祝向荣教授曾任数学系副主任、校教学督导组成员
特邀嘉宾 刘三阳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理学院院长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理学院的基本情况?
刘三阳:1999年,学校为了加强理科建设,全面建设“科研教学型”大学,将原应用数学系和应用物理系合并成立为理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7人,其中专职教师144人,教授22人,51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35.4%。教师中入选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
学科专业包括数、理、化三个大的门类。具体有6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电波传播与天线),其中有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数学、物理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还有应用化学硕士点;有3个博士点和1个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本科生1530人、硕士生320人、博士生159人。除承担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承担全校本科生的数学、物理公共基础课和全校硕士生、博士生的数学基础课。
记 者:理学院作为较年轻的学院,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三阳:教学应该说是理学院的长项,我们获得过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有国家、省级和校级教学名师8人,有6门国家和陕西省精品课程,有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还有陕西省物理实验示范中心。过去6届全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所产生的13个一等奖中,理学院占了8个。在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际一等奖28个、二等奖28个、国家一等奖14个、二等奖29个,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本科毕业生读研率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毕业生基础扎实、理工兼通、口径宽、能力强、后劲足,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科研方面,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最近三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7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约2000万元,三大检索的论文366篇,其中SCI检索123篇,EI检索178篇。
在人才方面,我校第一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冯登国曾在应用数学系肖国镇教授指导下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主任。我校第二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水鹏朗本科毕业于应用数学专业,在数学系任教时在保铮院士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内密码学领域不少有影响的中青年专家毕业于我校应用数学系。理学院毕业生中还有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董崇英、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海南省人大副主任康耀红等。
记 者:作为全校唯一的理科学院,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三阳: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门类,对其他学科具有支撑作用。在我校,理科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进步较快,特别是较早地取得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应用数学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1996年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当年全国整个数学学科中唯一新增的博士点,是我校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应用数学博士点。1998年无线电物理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那时候同时具有数学、物理博士点的院校并不多。因此,理学院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扩大了学校的影响面,为理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学院在服务全校、支持兄弟院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为全校各类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数理教育。大家知道,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能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理学院教师具有重视教学、热爱教学、善于教学、甘为人梯的优良传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为兄弟院系上课,教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从而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其次,为兄弟院系提供了师资支持。1985年,应用数学系一个20多人的教研室整建制地调入七系(经管院前身)。此外,通院、电院、计算机学院都有不少数学教师加盟。1997年,密码学博士点从应用数学系转入通院,增强了通院的学科实力。再次,理学院每年向我校工科专业输送了不少研究生,其扎实的数理功底和出色的科研能力深受导师欢迎。面向全校的数学建模教育和竞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计算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综合锻炼,使我校学生在国内外数模竞赛中,屡获佳绩,为学校增光添彩。至于工科师生与理科师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更是源远流长,相得益彰。
由此可见,理学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各方,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多方面的作用。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理科,就没有先进的工科。我们将坚持教学奠基、学科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理工结合、兴理强工的办学理念,为建设强大的理科,支撑先进的工科而继续努力。
记 者:应用物理系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
吴振森:近年来,应用物理系先后新增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本科专业,申请到无线电物理和光学两个博士点,以及一个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应用物理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陕西省名牌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全国排名数一数二,被列为我校五大热门专业之一。
令人可喜的是,教育部最近刚刚批准应用物理系新建一个本科专业,即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计划从2009年开始招本科生。电波传播本来是文革以前西电一直有的专业,后来在专业合并调整中就被取消了。现在国防和军工方面对这个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也得以恢复重建。学校非常重视,已争取到国防科技工业局400万元的经费支持。
目前,电波传播与天线研究领域中有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国防建设和载人航天工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那就是“空间天气学”。空间天气学是空间天气(状态或事件)的监测、研究、建模、预报、效应、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空间天气的开发利用和服务等方面的集成,是多种学科(太阳物理、空间物理等)与多种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高度综合与交叉。发展和建立空间天气学,建立能独立自主对空间天气变化进行监测、研究与预报的体系,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关系到增加国家综合实力,是一门具有重要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跨世纪新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扶持和发展这个新兴学科,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记 者:您是全国模范教师,在教学方面有哪些心得体会?
吴振森:我觉得做教师最重要的还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生知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师首要的职责。其次,还要引导他们探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热爱”,克服浮躁心理,一步一个脚印,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记 者:应用物理系成立的相关背景情况是什么样的?
葛德彪:我1961年刚到西电的时候,全校的物理教师属于训练部下的公共课教研室,分散在各个院系。当时的课程有普通物理和普通物理实验,后来慢慢要上一点层次高一点的物理课,给一些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包括四大力学课。学校转为地方建制以后,把分散在各学院的物理教师集中起来,成立了物理教研室,归口当时的基础部管理。1987年,学校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将原物理教研室、物理实验中心、电波研究室和化学教研室合并成立应用物理系,主要承担全校“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等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记 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老教授,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哪些建议?
葛德彪:人才培养跟机械化生产不一样,要提倡学生多读点中文经典,多读一些唐诗宋词,学会艺术欣赏,提高艺术素养。学术研究也要学会精确恰当的表述和说明,阅读学术文献和欣赏美文一样,要读进去,深刻体悟。在校大学生要把外语学好,学会用外语交流和写作。此外,还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交流能力,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使他们在学术交流中汲取营养,培养创新精神。
记 者:您曾任应用数学系副主任,可以介绍一下应用数学系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吗?
祝向荣:自数学系成立以后,我们一直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求青年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同时也要积极发表论文,教学科研 “双肩挑”,以科研促进教学。根据专业现状及发展规划,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出国进修。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教案审查、定期举办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举措,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其教学水平。系领导和教学质量检查小组经常随机听课,我作为老教授也长期有针对性地听课,并填写详细听课表,及时反馈意见,收效明显。目前数学系有全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4人,有3人次获得陕西省青年数学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记 者:您是我国现代密码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在应用数学系工作多年,能结合您个人的经历谈谈数理学科对于电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吗?
肖国镇:我1960年刚到西电的时候,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给无线电专业的教师补习数学。后来我对信息论很感兴趣,就跟通信系(通院的前身)的一些老师一起学信息论。信息论主要的就是编码技术,跟数学有很深刻的关系。到60年代初的时候,学校开始搞保密通信,我开始涉猎这方面的知识。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从地方大学里调来很多教师,他们当中有些人提出要理工结合,希望有一个应用数学系。于是1983年成立了应用数学系,我是第一任系主任。后来由于学校的一些专业调整,我慢慢地就转到通信方面。
我觉得数理学科对于电子信息科学发展有一种直接的影响。电子信息科学要深入发展,有赖于数理学科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很多应用都依靠数学,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很高深的数学,比如象代数几何、数论、近世代数等数学分支。同时,数理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又促进和推动了许多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
来源:西电科大报2008年12月20日 总第3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