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刚锋
“沧桑岁月”访谈系列之人文学院篇
特邀嘉宾 萧子健教授曾任社科部副部长,社科系主任
特邀嘉宾 董建中教授曾任社会科学研究室主任
特邀嘉宾 秦荻辉教授曾任外语系首任主任,人文学院首任院长特邀嘉宾 许厚庄教授
特邀嘉宾 赵伯飞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记 者:请您谈谈社科系的发展情况?
萧子健:社科系的前身是政治教研室,其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3年至1958年,特征是全面照搬苏联模式。当时教研室仿照苏联的大学开了中共党史、哲学、经济学等课程,引进了一批苏联教材,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正规。
第二阶段是1959年至文革期间,这一时期比较突出政治。当时中苏关系破裂,国内政治运动不断,我们的课程体系紧接着也发生了重大改变。59年后,政治教授会改为政治教研室,归属学校政治部。后来,学校又把大部分政治教员分到系里,由系具体组织教学,实行教研室和各系双重领导。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学习,包括马列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另一部分是时事形势教育,它和理论教育占的比例相当,基本上是集中按专题进行;也包括一些传统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到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兰考学习焦裕禄,到西安的大菜场、大旅馆、环卫等服务行业进行学习实践,这类教育深入实际,生动活泼,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很大,很有特色。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应该保持发扬。
第三阶段是文革后到1999年建院前,这一阶段是艰苦创业阶段。文革后,学校开始打破军地界限和过去封闭的状况,逐渐向地方院校看齐,学了不少东西。当时教研室成员也有很大变化,学校委托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也从地方院校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此时,分到系里的各教学组重新回到政治教研室,于1983年成立了社会科学部,逐渐扩展,筹建专业。到了1986年,专业渐渐成型,成立了社科系,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四个本科专业,并进行了交替招生。这一件阶段是艰苦的创业阶段,面临很多困难,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诸如在军史、党史人物、技术创新研究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在陕西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专家和成果,扩大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记 者:西电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校,对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
董建中:为了培养合格的通信技术人才,在着重进行通信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始终重视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西电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政治理论课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在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
记 者:政治教研室主要讲授政治理论课,其中最具特色的学科是什么?
董建中: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政治理论课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时间较早、特色鲜明的是中共党史。第一,她充分挖掘和发挥了我校的政治优势。我校有一批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包括政治教师队伍,由他们结合亲身体会讲授党史,很深受学员欢迎,也增强了教学效果。第二,形象教学是党史课最具特色的亮点。学校设有党史专修室,以党的历史为主线,分时期陈列照片和少量实物(过去的书报等),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动手绘制了一批革命战争形势示意图,这一举措有效地激发了学员对党史课的兴趣。第三,课堂教学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为了让学员了解农村情况,教研室带领学员到西安郊区小新村帮助农民秋收,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对于培养学员艰苦奋斗精神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重要意义。
记 者:社科系各学科有什么科研成果?
董建中:社科系各学科在以教学为主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科研工作,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成果丰硕。改革开放以来,还积极为陕西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为政府决策进行了有效咨询。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学科出版了专著《简明科学技术史》,在国家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等。中共党史,包括后来开设的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文集》、《润物录——党史、传统、人物》。在参加全国党史人物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中,我校教师同其他大学的老师一起,写出了一批著名的党史人物传,选入了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为了加强社科研究,社科系还创办了内刊《西电社科研究》,后升格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记 者:请您回忆一下外语系最初的情况。
秦荻辉:1961年,苏联和我国关系搞僵了,根据上级“(哈)军工(西)军电马上变英语”的指示,学校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没教材,二是没教师。我以前上高中时学了三年英语,有点英语基础,上级领导就让我从当时的无线收发教研室去外语教研室报到,由专业课教师转任英语教师。那时我们学校的外语教学起先以俄语为主导,后来转为英语,这和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很大关系。
记 者:外语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有哪些特色和成果?
秦荻辉:1985年经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正式成立外语系,设立了科技英语专业。当时办学经验不足,系领导就亲自带队到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国内知名大学和部分外语院校考察学习,结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和我校实际,逐渐创建和摸索出了我校“英语语言课十较系统的电子学课程十体现科技英语特色的几门科技英语课”的科技英语专业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英语与理工科院校专业的有机结合,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英文科技书刊的能力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建立起了具有我校特色、适应社会对科技人才需求、名副其实的科技英语专业。依据这种模式,我们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教材。我们在科技英语语法、科技英语写作以及科技英语阅读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具有鲜明的特色。在1993年全国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专业首届研讨会上应邀交流后,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科技英语课也是陕西省重点课程之一。
记 者:外语系硕士点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有什么成功经验?
秦荻辉:我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授权点是1996年经陕西省学位办批准,1997年正式开始招生的。当时按照“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科技英语”进行申报,后来国家教委将外语类的三个二级学科合并成一个,形成了现在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为工科院校的外语系,要发展,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中国人学习科技英语语法和科技英语写作的核心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创造了符合理工科学生和科技人员思维特点的一整套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这可以说是我们的制胜之道。
记 者:外语系在发展之初做了哪些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哪些成果?
许厚庄:文革后期,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为了进行教材体系建设,组织选编了《科技英语精读课本》和《科技英语阅读文选》等多种教材。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在学校两个英语特快班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通过精选教材来补充学习内容,采用新的语法体系处理语法问题,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学习方法,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83年全省高校英语竞赛中,我校以81级为主体的代表队曾获得团体第三的好成绩。
记 者:我校外语系除了专业教学,还承担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任务,请问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许厚庄:大学英语是全校的公共基础课,涉及的学生、教学的层面都较为广泛。我校自从建校以来,大学英语课程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985年以前是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院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实行分班教学,分别采用不同的教材,实施不同的教学大纲。1985年至2002年是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实行分级教学。此举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2年至今是飞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先后从教育部等部门争取了一批教改项目,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次,开设了一批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如实用英语写作、实效口语等,而且逐渐开设用英语授课的专业英语课。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学院目前的发展情况。
赵伯飞:人文学院成立的时间比较晚,学科建设基础较薄弱,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已经形成了领域广泛、层次明显,优势渐成的学科布局。 “十五”至今,学院整体发展较快,教改经费和科研经费到校款数增长幅度较大。纵向课题申报取得了突破,如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全国教学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西安市科技局软课题等近二十项,获得教育部教改项目5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另外,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五项,1人入选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为陕西省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人才引进也取得了较好进展,现有博士13人,在读博士13人,这些都为人文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记 者:学院今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赵伯飞:学院今后将在校院系三级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和发展以文史哲为内涵的应用性相关学科;做好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团队建设,为努力搭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平台做贡献。同时要申请和争取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特别是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各种基金课题,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扩大我院科研和学术方面在校内外的影响。今后,还要进一步整合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着力搭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人文素质教育与研究三个平台,以硕士点和基地作为支撑,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建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校总体办学目标作贡献。
记 者:人文学院承担着人文学科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学校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任务,作为院长,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赵伯飞:人文精神是多种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它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方式、语言能力、人生信仰、处世原则、生活态度、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人格理想、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等。人文素质与人文知识不能划等号,但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学习人文知识,只有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人文知识的重要并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信念、习惯、价值观念等,才能养成人文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需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近年来,人文学院努力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传承精神,为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文学院教师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仅是人文教师的责任,其他专业教师也有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缺乏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社会发展就会出现畸形,科学技术的作用也难以正确发挥。作为工科院校,学校人文氛围相对薄弱,今后人文学院要在人文精神传承与培养方面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来源:西电科大报2008年12月20日 总第383期